公共体育广告.jpg

【扬子晚报·健身0520】

戴口罩剧烈运动增加猝死风险

2020-05-20 10:10:00  来源:扬子晚报  
1
听新闻

近期,媒体报道了多起中学生因戴口罩剧烈运动而引发猝死的案例:湖南省长沙市,一名初三学生,在体育课上戴着N95口罩测试1000米时倒地猝死;河南省周口市,一名十五岁男生在体育课上戴着口罩跑步,倒地猝死;浙江省温州市,一名未满十六岁的男生,在集体跑步活动时晕倒,抢救无效身亡。要不要戴口罩上体育课,如何防范运动猝死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运动猝死知一二

运动能够改善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运动中或运动后会有猝死的情况,但并不常见。与运动有关的猝死,被称为运动性猝死,主要是指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6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据报道,德国运动性猝死的总体发病率为每年每百万人1.2~1.5例,较大比例出现在“参与非高水平体育比赛或进行日常体育锻炼的中年男性群体”,足球和跑步是事故最为多发的项目。一项针对我国大众健身人群的调查研究发现,在2000-2007年间的大众健身人群中,男性运动猝死人群明显高于女性,运动猝死年龄分布以30岁以下和50岁年龄段为主,主要是学生和离退休人员,运动猝死项目主要为跑步,足球,篮球等项目。

为什么会出现运动猝死呢?可以按照是否有无基础疾病或疾病风险将猝死发生机制概括为两类:一类是有基础疾病存在或疾病风险存在,体育运动作为诱因而引起猝死。另一类是不存在基础疾病或疾病风险,而超负荷运动、环境因素、心理状态等引发异常生理反应,进而导致猝死。第一类猝死的病因学特征往往是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炎,瓣膜心脏病,心脏传导异常,主动脉破裂,脑血管畸形,脑溢血等,在运动过程中,由于运动负荷的刺激,心脑血管负担加大,间接诱发了这些疾病发作,进而发生猝死。而第二类猝死,在猝死前无任何自我症状及体征,尸解也未发现任何心脏器质性病变,其死因可能是因超负荷运动时,心脏循环系统不堪重负,血氧需求突然增加,而供给量不足,在供需差异极大的情况下,运动者心力衰竭,继而出现心脏停搏和脑血流中断而发生运动猝死。另外也有报道在24小时内有急性心理应激因素,诸如亲人丧失,重大考试等,在这些因素下进行运动也有猝死发生。长期疲劳,睡眠不足的情况下会对运动的适应能力下降,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末梢循环障碍等,以致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发生猝死。

戴口罩最好不要剧烈运动

因防控疫情而佩戴口罩锻炼,之后发生猝死事件,人们自然将猝死的发生和戴口罩联系在了一起。那么,运动时戴不戴口罩,以及不同类型口罩到底对人体有什么影响?有体育院校进行了实验探索,观察了不同跑速下,不戴口罩,戴普通口罩,以及N95口罩跑步,心肺功能表现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戴口罩跑步相比不戴口罩跑步,人体气体的通气量(可理解为通过呼吸道吸入的气体量)和机体摄氧量(身体实际利用的气体量)都会明显减少,而N95口罩相比于普通口罩,气体吸入量和摄入量会减少更多。因此,佩戴口罩跑步,氧气需求和供给会严重失衡,随着速度增加,氧气供需矛盾愈加突出,心率也愈发升高,骨骼肌、心肌拼命工作,而随着时间的延长,人体缺氧,运动负荷逐渐超过人体可承受范围,进而就会有猝死风险。口罩虽能够防护病毒,但在运动中,它却增加了猝死风险。

对于学生群体,教育部已明确体育课不能戴N95口罩进行锻炼。另外,无论是医生还是学校,抑或是媒体,对于学生们的体育课到底如何上,都给出了建议,诸如:安全前提下,鼓励摘下口罩上体育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记得摘下口罩再运动;循序渐进恢复体育锻炼,激烈运动时不要佩戴口罩,尤其是N95口罩。

如何防范运动猝死

戴口罩运动出现猝死是新冠疫期的特例,学生们日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依然需要防范运动猝死。防范运动猝死,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规避运动猝死相关风险

防范运动猝死,首先需要在日常生活和运动过程中,关注和重视一些运动猝死发生相关的症状或体征,发现存在这些症状或体征时,及时寻求医生帮助,进行医学检查。

出现以下症状或体征,需要重视:

1、晕厥或眩晕。晕厥是易发生运动猝死的重要症状。如果发现有不能解释的晕厥,以及运动后即刻发生的眩晕或晕厥,都应当重视,查明病因。

2、休息或轻度活动时呼吸困难。呼吸困难主要是指反常不适的呼吸感觉,这是心脏和肺部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3、疼痛,特别是胸痛。可能由缺血引起的胸部、颈部、下颌、手臂或其他部位不适,特别是劳力性胸部不适。

4、心悸或心动过速。主要指心脏快速、强有力或不规则的跳动产生的不适感。

5、家族史。如果被筛查者家族中有年龄小于50岁个体的早年猝死者,则提示被筛查者携带遗传性心脏病的可能性较大。

6、存在心源性疾病体征。主要阳性体征:四肢细长,蜘蛛指(趾),韧带、肌腱松弛,关节过度伸展,晶状体脱位,高度近视,白内障,视网膜剥离,虹膜震颤等等。

7、已知的心脏杂音。

8、踝关节水肿。

9、短距离行走时下肢灼烧感或“抽筋样”的感觉。

●合理控制运动负荷

运动时需要控制好运动强度,要做到运动负荷与自身能力相匹配,还要提高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使用运动时的心率,运动中呼吸的变化和运动中自我感觉这几个指标监控运动强度。在用心率监测运动强度时,运动强度越大,机体和心脏对运动刺激反应越明显,心率越快。一般常用最大心率百分比和运动时实际心率来监测运动强度。在校园体育课中,体育老师可以通过数脉搏的方式把控强度,有条件的可以使用团队心率产品来有效监控体育运动中的强度。另外学生自己在运动过程中,可以通过呼吸来监测运动强度。小强度运动时,呼吸轻松,平稳,可以唱歌。运动中只能讲短句子,不能完整讲一段话,这时相当于中等强度运动,呼吸比较急促。大强度运动时,运动者会感到呼吸困难,不能够与周围人用言语交谈,呼吸急促。老师还可以询问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主观体力感觉来了解运动强度情况。

保持对运动负荷适应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各年级学生逐步复课,特别是初三、高三学生,疫情期间三四个月在家待着,学业压力肯定是疲于奔命,有空坚持健身和运动的,推测仅有少数。而一开学,面对体育课活动,难免有心理上的激动,家里憋了那么久,终于能够放开活动,会出现强烈的运动和表现欲望。而身体上呢,因为运动锻炼的中断,往往会出现各种身体素质的下降,对运动负荷的适应会相比以前有所降低,身体极限也会降低。心理上和身体上这样的两极化走向,就有可能酿成运动猝死的悲剧。而再加上口罩这一因素,又极大降低了身体能够承受负荷的极限。因此循序渐进的开展运动,可以从运动强度上进行控制,由小强度逐渐向中等强度或大强度过渡;另外也可以在运动量上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时间,或运动距离,让身体逐渐适应运动负荷;还可以通过将连续运动的方式改变为间歇运动,在运动和休息时间比例上进行调整。

在运动时应避开一些高温高湿等极端天气。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日常锻炼还是体育测试,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紧张,不激动,不要尝试超越极限。在体育活动现场,组织者也要准备好相关医疗和急救设备,配置好人员,做好现场急救预案。

标签:猝死;口罩;体育课
责编:徐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