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伊始,有些地方的一年级新生已经或正在迎来他们小学生涯的第一次体测。在北京、浙江等地,一分钟跳绳已被列为加分项,最高可加20分。
跳绳,曾承载无数“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下课铃响,孩子们三五成群冲出教室,跳的是“小马过河”,比的是“双摇跳”。无需裁判计时,不用他人计数,只有笑声在操场上空回荡。如今,跳绳成了小学体测的必答题,一分钟计时,规定个数,量化等级。从游戏到考试,从玩具到工具,一根跳绳折射出的是体育教育的演变。
跳绳成为必答题,是对儿童体质下滑的积极回应。近视率、肥胖率居高不下,耐力、柔韧性持续下降,有关部门运用考试指挥棒引导家校、师生更加重视体育,实属必要之举。跳绳成本低、门槛低、效率高,是普惠性极强的运动。然而,在具体执行中,如果把参与体测跳绳视为新的应试,追求健康愉悦被简化为“一分钟计数”,养成良好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被压缩为达标任务,体测跳绳就不可避免地被异化。
为了应试拼命加练,不惜花钱投入备考速成班,一方面抱有追求加分的功利目的,另一方面面临可能拖班级后腿的巨大压力。如此一来,跳绳反而成为痛苦。一旦体测结束,那根绳子难逃被束之高阁的命运。
如何让跳绳回归童年伙伴的角色?不妨借助跳绳,让孩子们玩儿起来。
将跳绳编成节奏操,可以跟着音乐跳出花样;设计跳绳闯关游戏,完成任务即可获得勋章、奖励;推出花样跳绳赛事,把枯燥计数变成创意秀……在提升跳绳成绩前,先培养孩子对跳绳的兴趣:在游戏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当被动要求转化为主动创造,孩子们自然会成为运动的主人。
在评价环节,也要破除一测了之的任务意识和一测定终身的焦虑心态。体测结果不妨纳入学生健康档案,用于指导后续锻炼、营养干预等。毕竟,体测或者说体育教育的价值不在于筛选最会跳绳的尖子,而在于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不断成长进步中找到自信、找到快乐、找到陪伴终身的兴趣爱好。
一根小小的跳绳,丈量的不只是孩子的体能,还有教育的温度。我们当然可以通过必答题唤醒青少年对体质的重视,但更需要兴趣题守护童年的快乐与自由。让跳绳回归游戏,让体育更好地育人,绝不能以狭隘视角将其应试化,希望各方共同努力,以更丰富有趣的课程、更温和多元的评价、更积极包容的环境,让孩子们在尝试中发现热爱,在热爱中养成习惯。
当跳绳从应试变回兴趣,孩子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跳得更快、跳得更多,跳出强健而自信的童年,跳出每个孩子的美好未来。 陆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