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患者数量都呈现显著上升趋势。骨质疏松症患者面临多处脆性骨折威胁,不仅影响身体健康,同时也影响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由内而外的养护,对于骨质疏松的认知观念在不断改变,对骨质疏松等问题也越来越重视。
重视全生命周期骨骼健康
据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教授邱俊强介绍,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患有骨质疏松症人的骨骼就像是被白蚁侵蚀过的房屋框架,其特征是骨骼强度受损,易导致骨折风险增加。我国每年新发椎体骨质疏松骨折181万人/年,髋部骨质疏松骨折23万人/年,70%至80%中老年骨折是由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而骨质疏松症在女性人群中发生率更高,且发生的年龄段更早。简而言之,女性50岁之后,超过50%的人群发生低骨量,男性则只有32%。在60岁之后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升高,男性在80岁之后其发生率明显增高。
在日前召开的2022年健康骨骼大会上,学科专家也提出了重视“全生命周期骨骼健康”的建议,表示从出生开始,人们就要不断地构建骨骼,并让骨骼支撑其一生。老年人骨折以后的死亡率明显增加,老年人一旦发生骨折,有可能是致命性的。因此,需要全生命周期地关爱、呵护和维养骨骼,只有不断把骨骼维护得日益强壮,才可以避免老龄后骨折的发生。年轻人要重视营养和运动,争取达到一个理想的峰值骨量;中年人,要改变不良生活作息,关注自己的骨骼健康;65岁以上年龄段要预防跌倒以及预防跌倒带来的骨折问题,要锻炼、要服老、要适老、早治疗,才能更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
运动有助于骨骼健康
邱俊强表示,越早运动越好。对于女性来说,16岁前积累了80%至90%的成年峰值骨量,其中近50%的骨量是在初潮前后4年积累的。大约在18岁时获得骨质量峰值,在20至30岁之间保持增长。越早运动效果越好,且持续效果更久。所以,从儿童青少年阶段就应该重视运动,储存更多的峰值骨量。在老年阶段,运动虽然不能获得骨量,但可减少流失,持续的体力活动对骨骼会产生有益影响,联合或单独使用抗阻训练和负重运动可预防绝经后骨质流失。
“一定要重视力量训练的作用,”邱俊强特别说道,“强化骨健康最佳的运动类型是负重锻炼、冲击性运动(如跳跃)、跑步或其他有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等。在青春期,力量练习可以增加骨强度。在中年和青春期后,力量练习对减少骨质量和骨密度的损失也是有效的。力量锻炼与有氧训练结合,可预防老年骨质流失,也可增加髋关节和脊柱骨密度。低强度的活动,如自行车、瑜伽和游泳,通常被推荐为老年人的终生健身活动,但不被认为是成骨运动。这些运动与抗阻负荷练习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骨骼健康。”
骨质疏松症患者仍需锻炼
许多骨质疏松患者害怕运动造成损伤,从而远离运动。邱俊强表示,这是一种误区,建议所有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运动,即使患有脊柱或髋部骨折的人也应如此,“不过在运动时要注意科学方法,向前弯曲,过度旋转或高冲击有氧运动可能对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有害,因为体前屈会使脊柱处于危险状态,大大增加骨折风险,过度旋转扭曲会增加压力并对脊柱产生负面影响,而高冲击活动例如跳跃、跑步和高冲击健美操等可能会导致过多的振动和脊柱过度的压力,都要避免,此外还要避免做仰卧起坐之类的‘圆背’活动。患者可以考虑与物理治疗师或运动学家交谈,以获得适合的运动建议。”
在生活中,患者也要注意细节,例如在躺下时为了避免从坐姿到仰卧时骨折,应该先用胳膊支撑用一侧躺下,然后后背支撑,起床的顺序反之。咳嗽或打喷嚏也有可能导致患者椎骨骨折,因此在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一只手支撑背部,不要从腰部向前弯曲。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强化钙的补充,青少年每天需要1300毫克的钙,成年人需要1000至1200毫克钙,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绝经后女性需要1500毫克的钙;所有年龄超过50岁的人应该把维生素D摄取量增加到600国际单位,年满70岁后每天需要800国际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