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广告.jpg

【扬子晚报·健身0729】

远离疫情困扰 请从减控体重做起

2020-07-29 10:50:00  来源:江苏体科所  作者:许浩  
1
听新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已被公认为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流行病。据2017年统计,西方国家肥胖率居高不下,美国堪称全球最胖国家,肥胖率达38.2%,其次分别为墨西哥(32.4%)、新西兰(30.7%)、匈牙利(30.0%)、英国(28%)和澳大利亚(27.9%)。中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中国肥胖预防与控制蓝皮书》显示,中国成年人肥胖总人口已超过1亿,接近10%。肥胖作为代谢综合征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已为医学界所公认,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更让人们进一步关注肥胖对人体免疫力的负面影响。

在新冠疫情中,肥胖人群更易中招

美国学者在今年4月17日的《MorbidityandMortalityWeeklyReport》(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周报告)中说,在3月1日至3月30日住院的180名患有COVID-19的患者中,肥胖是18-49岁成年人最普遍的潜在疾病,在该年龄范围内59%是肥胖的。如上所述,美国肥胖率居全球之首,因此我们不妨可以推断,除了政府应对失策以及美国人的自由天性外,美国胖子多也是这次美国疫情失控的重要原因。

肥胖增加了新冠肺炎患者重症和死亡风险

英国国家重症监护国家审计和研究中心调查了首位至3月19日进入ICU接受治疗的194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发现有高达64%的患者超重,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8-40;另外,还有7%的患者BMI超过40,为重度肥胖。

另外,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英国爱丁堡大学、利物浦大学和帝国理工大学的教授,对英国166家医院2月6日到4月18日收治的近1.7万名新冠肺炎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肥胖使患者致死的风险增加了近40%。研究者认为,肥胖人群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免疫反应过度,也被称为“细胞因子风暴”,因此引发的剧烈并发症成为致死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在新冠病毒面前,胖子们更脆弱

虽然说“病毒面前人人平等”,但胖子们更易“中招”,且在新冠病毒面前更脆弱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

●肥胖使人的免疫力降低

有研究显示,肥胖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值均低于同龄非肥胖人群,另外补体C3和C4及淋巴细胞T和B的数目均低于非肥胖人群,所以免疫力差,导致健康水平下降。

其次,肥胖人群常偏爱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类食物,从而影响微量元素铁、锌、硒及其它维生素的吸收。锌和铁的缺乏将影响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代谢过程,从而损害细胞免疫过程。

另外,肥胖其实是一种炎症反应,相当于身体一直处于发炎状态,体内的免疫系统便处于启动状态,等于是疲于奔命,当有病毒进来时,已无法有效再启动。

●肥胖会带来许多基础性疾病

公共卫生领域流行这样一个共识,即肥胖几乎是“万恶之源”。超重和肥胖会带来很多健康问题,所以千万别拿“肥胖是福”、“健康的胖子”来敷衍自己。

肥胖人群常常并发高血压、高血脂症、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和癌症等多种慢性疾病。研究表明,肥胖者高血压的患病率是正常人的1.5至3倍,而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80%是肥胖者,同时60%的肥胖人群伴有糖耐量降低。新冠肺炎爆发以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患有心脑血管方面基础疾病的新冠肺炎患者更易转成重症,死亡率也更高。

更致命的是,肥胖会对呼吸系统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肥胖者的肺功能通常比较差,由于他们的肺部承受更多的重量,从而压缩肺病空间,常会有呼吸困难或肺功能不足的现象。由于COVID-19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因此会使重症患者处于更为不利的境地。

看看您的体重是不是超标

判断您体重是否超标或肥胖,国际上通用指标是身体质量指数(BMI),其计算公式是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中国人群的判断标准是:BMI≥24即为超重,BMI≥28达到肥胖。

但是仅凭这一标准还不够。在日常生活我们会见到一些常在健身房“撸铁”的汉子,他们一身腱子肉,BMI必然偏高,但不能算肥胖;还有一些人看起来身材还算匀称,BMI也不超标,但身体局部部位的脂肪并不少,我们称之为“隐性肥胖”。

对健康有较大负面影响的“隐性肥胖”主要是腹部肥胖,又称中心性肥胖。腹部是胃、脾、肾等内脏集中处,因此腹型肥胖就意味着内脏脂肪较多,易造成内脏炎性反应,造成人体能量代谢、血管内皮调节功能等紊乱,与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症、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高尿酸血症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出于健康的考虑,我们在关注BMI指标是否超标的同时,更要警惕不要形成“大肚腩”。

2013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体重判定》中规定,85cm≤男性腰围<90cm,80cm≤女性腰围<85cm为成人腹型肥胖的前期,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为成人腹型肥胖。大家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中没中招。

总之,从有利于健康的角度考虑,判断是否肥胖不仅要看体重,还要看体型。即首先根据BMI来判定您的体重总体上是否超标,然后还要量量腰围,看看是否属于腹部肥胖。

提高机体抗疫素质,从减控体重着手

造成肥胖的根源在于人体摄入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过剩的热量在体内堆积成脂肪。控制体重的关键在于“吃动平衡”,也就是平常说的“管住嘴,迈开腿”。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供有志于减肥者参考。

1、合理控制饮食

首先是总量控制。原则上每天的摄入量不要超过30千卡/千克体重,比如60千克体重的人,每天总的热量摄入不要超过1800千卡。已经肥胖的人,每天的摄入量还要在上述基础上再减少1/4到1/3。

其次是改变饮食结构。正常平衡膳食三大营养素按所占能量比例是蛋白质12-15%,脂肪25-28%,碳水化合物60%,而肥胖者可改为蛋白质25%,脂肪 15%,碳水化合物60%。少吃高油脂、高胆固醇以及油炸类食物,宜吃优质蛋白,如瘦肉、鱼虾、鸡蛋、牛奶、豆类,减少含糖饮料的饮用。另外还要克服暴饮暴食、不吃早餐、晚餐吃太多、偏爱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2、规律运动

每周从事3-5次有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登山等耐力性运动),强度为中等,即运动后心率为180减去年龄(有一定的运动基础的人),或170减去年龄(年龄较大或体质较弱者)。每次运动时间在30-60分钟之间。同时每周至少进行2次的力量训练,以增加肌肉含量。研究表明,30岁以后,如果缺少力量训练,人体中骨骼肌每十年会以3 %到5%的速度流失。而肌肉的减少会降低人体的基础代谢率,使体内多余的热量更不容易消耗,减肥变得更困难。

3、避免久坐

久坐不仅会造成下肢血管、腰椎、消化系统等部位的病变,更易导致脂肪堆积在腹部,形成中心型肥胖,从而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有研究显示,即使每天都有 30分钟以上的锻炼,如果经常久坐,将会使锻炼效果大打折扣。建议办公人群每次坐姿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养成时时起来活动下身体的习惯,四处走走,做做拉伸动作。

标签:体重;冠肺炎患者;疫情
责编:徐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