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体育局、江苏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江苏省“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和相关部署安排。《规划》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创造高品质生活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从供需两端发力,努力激发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擘画了未来五年我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蓝图。
一、把握《规划》编制总体考虑
一是坚持立足新任务新要求。按照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省、把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安排,综合考虑“十四五”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体育强省建设目标任务要求和体育产业发展趋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全面促进体育消费,提高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为把体育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打下坚实基础,为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坚持体现特色和率先发展。围绕“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总目标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按照体现江苏特色和率先发展的要求,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成全国体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体育服务业高品质发展引领区、体育消费创新发展先导区,体育产业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经济增长新动能作用更加突出、争做示范。同时,明确体育产业总规模、增加值占GDP比重、体育消费等总体发展指标,并提出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类上市公司等具体发展目标,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体现高标准高质量要求,为全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先试、积累经验。
三是坚持从供需两端发力。聚焦发挥体育产业在服务创造高品质生活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功能作用,一方面,推动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造多层次多样化体育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注重需求侧管理,坚持消费引领,多措并举促进体育消费提质升级;同时,坚持开放融合发展,持续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激活体育产业体制机制,激发体育市场活力,营造体育产业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二、明确江苏体育产业主要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江苏体育产业实现量质并进。体育产业总规模从2016年的3154.0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881.8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7%;体育产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1049.54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1641.79亿元,202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60%;全省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从2017年的1628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1971亿元,增长了21%;人均体育消费从2017年的2028元提高到2019年的2442元。南京、苏州、常州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创建28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102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4个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3个体育类省级特色小镇,认定三批43家体育服务综合体。
《规划》立足“十三五”江苏体育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从发展规模、质量效益、消费水平、公共服务、载体平台等5个维度,提出了“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主要指标,由2个约束性指标和9个预期性指标组成。具体包括: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200亿元(约束性指标),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以上,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70%;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3000亿元,人均体育消费达到3500元;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6平方米(约束性指标),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3%以上;新增3至5家体育类上市公司,动态评定100个以上体育产业基地,新增60个以上体育服务综合体,成功举办5届江苏体育产业大会等。
《规划》还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江苏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总规模全国领先,体育产业效益显著提升,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高,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优化完善,体育产业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省的重要标志。
三、抓好《规划》重点任务贯彻落实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江苏体育产业发展六大方面21项重点任务。
(一)突出重点领域,推动体育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促进体
育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对于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十四五”时期,江苏体育产业必须围绕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全产业链发展,提升体育产业体系竞争力。《规划》提出以高品质、多样化为升级方向,壮大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体育服务业重点产业链;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为发展方向,打造体育制造业强链,培育一批居于行业领先水平的体育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江苏体育制造品牌;以融合化为方向,深化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旅融合,拓展体育融合发展产业链;以提升体育产业数字化水平为方向,抓住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和产业创新机遇,加快体育产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培育发展数字体育经济。
(二)优化发展布局,努力提升体育产业集约发展水平。围绕完善体育产业发展布局,《规划》提出,抓住国家区域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机遇,结合全省国土空间体系功能定位和山水林田湖草资源特色,推动沿江、沿海、沿运河、沿太湖以及黄河故道、淮河、洪泽湖、高邮湖、沿宁杭线、沿东陇海线等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体育产业;支持建设体育产业特色城市,引导有条件的地区打造体育产业特色功能区;推动长三角、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区域体育产业联动发展,鼓励建立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联盟,促进区域间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三)围绕需求导向,全面促进体育消费。消费是拉动经济
增长的主引擎,体育消费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十四五”时期,必须积极对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全面激发体育消费活力。《规划》提出,一方面创新体育消费供给,提升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质效,支持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笼式足球场、冰雪场馆、户外运动营地等新型体育设施,培育数字体育、在线健身、线上赛事、线上培训等新业态,鼓励开展体育嘉年华、体育大卖场、体育消费季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消费主题活动。另一方面,开展体育消费试点,支持推动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重点选择一批县(市、区)作为省级体育消费城市试点单位,以点带面推动体育消费增量提质。同时,完善体育消费政策,鼓励各地以发放体育消费券、现金补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场馆设施等方式,引导体育消费需求释放,推行全民健身公共积分、运动银行等体育消费便利化工具。通过一系列促进体育消费的硬招实招引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做强市场主体,进一步激发体育市场活力。体育企业是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让体育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充分涌流。一是做强骨干体育企业,培育一批创新水平高、品牌影响大、辐射带动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体育企业、独角兽体育企业、体育类上市公司。二是促进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支持体育企业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体育企业、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三是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推动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化、实体化发展,培育一批创新强、服务优、信誉好的社会体育俱乐部。四是壮大职业体育俱乐部,扶持一批具有较高竞技水平、较好经济效益和良好社会声誉的职业俱乐部,完善职业体育赛事运作、场馆运营、门票销售、电视转播、无形资产开发及纪念品特许经营等一体化运作与服务。
(五)完善载体平台,不断增强体育产业发展能级。《规划》提出,加强标准引领和动态管理,引导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等各类载体升级,构建多层次专业化服务平台等一系列措施,支撑引领“十四五”江苏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壮大体育产业基地实力,动态评定100个以上体育产业基地,加快培育特色鲜明、集聚引领效应强的综合类体育产业基地、特色类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二是推动体育服务综合体升级发展,到2025年全省新增60个以上体育服务综合体。三是健全体育产业发展平台,支持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鼓励体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高水平办好江苏体育产业大会、常州国际运动康复大会,创办江苏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等。
(六)深化改革创新,积极拓展体育发展新空间。《规划》提出,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进一步简政放权,推动办队权、办赛权等更多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能让社会承接的职能逐步转交社会,最大限度激发体育市场活力;深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支持体育场馆以体为主、复合经营,完善多元功能、提升运营效益,打造观赛、健身、消费、社交体验新场景;加强体育市场监管,严格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审批和管理,健全体育赛事活动监管长效工作机制,鼓励龙头体育企业参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定;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体育产业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上措施将进一步激活体育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体育开放融合发展新格局。
《规划》还设置了一系列重大工程专栏:一是实施户外运动产业振兴工程,编制《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建成全国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户外运动消费高品质发展引领区。二是实施体旅融合发展提升工程,培育一批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和创新项目,举办江苏运动休闲体验季活动,编制江苏体育旅游地图。三是开展服务体育企业专项行动,发挥体育产业政企沟通联系点作用,构建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络机制,常态化举办全省体育企业家高级研修班。四是实施社会体育俱乐部促进工程,重点发展以培养运动兴趣和技能为重点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支持社会体育俱乐部联办高水平运动队,培育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民办非营利性社会体育俱乐部。五是实施体育产业载体升级工程,引导推动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产业园区(功能区)等各类载体升级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六是开展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综合试点工作,到2022年,带动全省建成10-12个体育场馆类服务综合体。
在发展保障方面,《规划》从创新实施机制、加强政策落实和服务、强化多元发展支撑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发展促进机制,持续营造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共同做好《规划》组织实施、跟踪督促和监测评估,切实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