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体育局、江苏省教育厅联合发布《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江苏体教融合工作将步入快车道,青少年学生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体育锻炼,青少年体育赛事也将蓬勃发展,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和升学等重点难点将得到破冰解决。
《实施意见》共8个方面31条。作为一项正式落地的省级《实施意见》,江苏结合本省实际,工作有侧重做法有创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让江苏接下来的体教融合的前进发展之路更加清晰。
体育课不再为文化课“让道”
《实施意见》提出,江苏将大力普及幼儿体育活动,推进快乐体操、趣味田径等项目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开展。同时,广泛开展体育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丰富活跃青少年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实施意见》还强调了体育学业水平考试的导向作用,要求各设区市中考总分值中,体育分值权重应在10%以上。
根据《实施意见》,到2025年,江苏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提升,普遍掌握1到2项运动技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5%以上;学校开展青少年体育训练覆盖面不断扩大,青少年体育训练注册人数达到4万人以上,参加训练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基本形成教学体系规范、训练构架完整、竞赛体系完备、人才渠道畅通、保障机制健全的体教融合工作机制和模式。
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意见》就是想在原来江苏体教融合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来促进我省的学生体质健康,和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掌握体育技能,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各地已有“融合”好做法
实际上,目前我省各市、县、学校在体教融合方面都有积极的探索实践。
击剑世界冠军栾菊杰、许安琪,中国击剑协会主席王海滨都出自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而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张海玲书记多年来身处击剑训练教学的一线,她对击剑、对学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一名资深的教练员与体校人,她表示要发挥学校青少年竞技运动优势,特别是发挥在游泳、乒乓球、击剑等项目上的优势,为南京市和江苏省培养更多后备人才,将南京市打造成为二、三线运动员训练体育基地。
常州市钟楼区在2017年成为常州市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全区共有19所学校成为此次体育课程综合改革的试点校。近年来,该区在中小学生中推进体育家庭作业。据钟楼区教师发展中心体育工作人员介绍,该区首创的体育APP储备了充足的锻炼内容库,引导学生养成锻炼习惯,自主选择锻炼内容。据统计,全区中小学生线上常态健康打卡约每周3-4次,教师作业设计数量多达881个,一个月的打卡数超过25万人次。
徐州市奎园小学作为全国首批足球特色教育试点学校,在绿茵场上走出了一条体教融合的教育新路。七年前,奎园小学成为“中国足球展望计划”全国首批足球特色教育试点学校。通过氛围营造、体系构建、资源整合,学校先后组建起U9、U11男队女队四支专业球队,坚持每天组织足球训练。现在是人人都参与,班班有球队,年年搞比赛。每个班级都有一个足球队,学生自主设计队名、队徽、自己组织策划足球比赛,不同比赛中调换队员、替补、啦啦队等不同角色。为了提高足球教学水平,学校还积极与徐州市体育局、体育运动学校开展联合办学,不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学校足球队也在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
政策落地才能见“实效”
对于如何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省体育局和省教育厅在有些项目的赛事整合中,早就已经开始在做了,比如篮球、体操等项目的赛事,都是两个部门共同发文、共同组织、共同管理,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下一步,我们将会与省体育局进行密切的配合,逐步将高校、高中、初中和小学的赛事活动整合起来,从一个一个项目开始去做,认真落实好文件要求,并研究制定具体行动方案。”
“深化体教融合,不是单纯的工作举措和工作机制,而是一种理念变革和战略趋势。体校培养是传统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式,已不适宜新形势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求。在深化体教融合的形势下,这就要求体育部门要主动将体育资源投入到学校体育中去,在学校体育蓬勃发展、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同时,也带动各个运动项目的发展壮大,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学校、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是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三大阵地。我们要巩固提升学校体育、改革完善体校教育、大力发展社会体育俱乐部,积极推动三大阵地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省体育局青少年训练与反兴奋剂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