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江苏公共体育服务根基丨淮安市淮阴区:“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探索全民健身新路径
2025-07-24 16:44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徐鑫  
1

编者按 公共体育服务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完善体育设施,还是推动体育组织发展、提升体育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公共体育服务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中正扮演一名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江苏各地高度重视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涌现出了不少颇具地方特色的经验做法。新华日报·交汇点推出【筑牢江苏公共体育服务根基】系列报道,选取代表不同特色的徐州市沛县、连云港市灌云县、淮安市淮阴区和镇江市扬中市,聚焦这四地在筑牢公共体育服务根基上有啥“妙招”“实招”。

体育场地是全民健身活动的基础。随着城乡居民健身需求日益增长,如何盘活体育场地存量,各地都在动脑筋想办法。在2025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淮安市淮阴区就在破解健身设施不足难题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特色经验。

近年来,淮阴区将“群众健身去哪儿”作为突破口,引入多方资本投资建设体育设施,创新整合闲置校舍资源,并对社会开放。2024年度,新改扩建体育公园(广场)23个、健身步道40公里,改造撤并学校运动场地12片,面积达9万平方米,区内具备开放体育场地条件的62所中小学校,全部对外开放,带动健身人群10余万人次。这一实践打通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为经济薄弱地区破解体育资源瓶颈提供了新思路。

唤醒闲置资源 助推体育场地提档升级

盛夏傍晚,微风轻拂,在淮阴区大福村,不少村民利用农闲时光来新建的健身场地打篮球、乒乓球。据介绍,这个地方原先是大福村小学,在撤校并点之后就一直荒废不用。随着村民对体育锻炼的热情日益高涨,淮阴区政府经多方调研,对全区所有闲置荒废校舍进行现场查勘,印发《关于做好全区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的通知》及《淮阴区撤并学校闲置资产处置方案》,将盘活利用废旧闲置的校舍、操场,作为更好惠及周边村民健身、休闲的有力抓手,打通服务群众健身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拓展全民健身空间。

其中,大福村原校舍就是第一批改建的运动场之一,如今已成为集跑道、单双杠、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为一体的综合性运动健身中心,每天前来健身的村民络绎不绝。此外,淮阴区多方筹措资金,鼓励企业、社会团体、自然人投资建设体育设施,为第一批改造校舍更新健身器材500余件。

“沉睡”的校舍被“唤醒”,不仅让闲置校舍重获“新生”,也为基层体育设施建设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据了解,目前全区内具备开放体育场地条件的62所中小学校,已全部做到应开尽开,带动健身人群10余万人次。改造后的原操场、校舍,在原有体育设施的基础上实现了“华丽转身”,为周边居民提供满足休闲锻炼的优质场地,既满足了居民就近健身的需求,也进一步提升镇域面貌,更增进民生福祉。

完善体育人才队伍 激发群众健身热情

有了健身场地,还要有健身指导,才能真正激发群众参与健身的热情。淮阴区持续加大体育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打造高校体育辅导员,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全民健身的宣传者、科学健身的指导者、群众活动的组织者、体育场地的维护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领者。淮阴区通过定期组织专业培训,邀请体育领域专家授课,不断提升指导员的业务水平。目前,全区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400余名,他们活跃在公园、社区广场等场所,为群众提供科学、有效的健身指导,涵盖健身操、太极拳、跑步等多个项目,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健身服务。

体育辅导员则是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补充力量。他们来自高校,利用闲暇时间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宣传和服务工作。去年5月,淮阴区教体局和属地高校淮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招募259名大学生作为体育辅导员加入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同时,大力开展体育科普讲堂和体育技能培训进学校、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等活动。

完善的体育人才队伍构建起全民健身专业支撑网络,让淮阴区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数据显示,2024年淮阴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0.6%,国民体质监测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95.47%,位居全市前列。越多的居民愿意走出家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品牌赛事引领 全民健身活动异彩纷呈

体育设施与体育组织的协同发展,带动了淮阴区赛事活动的百花齐放。在全面推进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工作中,淮阴区着力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欢迎的活动载体。据悉,仅过去一年,全区就举办“樱你而美·大爱淮阴”淮阴区迷你马拉松、淮阴区体育文化周、行走大运河淮阴区全民健身运动暨淮安市第三届万米精英赛、淮安市太极拳文化展示大赛、“奋进新征程 运动促健康”等群体赛事活动10余场,累计参与20余万人次,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运动需求。

最具地方特色的赛事当数“淮阴·韩信杯”象棋国际名人赛。淮阴作为韩信故里,象棋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凡有井水处,皆有下棋人”。为进一步发扬、普及象棋运动,2009年,“淮阴·韩信杯”象棋国际名人赛创办,至今已有15个年头,累计吸引了10万余名棋手参赛,还有来自德国、俄罗斯、芬兰、印尼、日本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外籍棋手,如今已成功打造为富有淮阴风格的全民健身智力体育特色品牌,为淮阴的全民健身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韩信杯的引领带动下,近年来淮阴区深入挖掘当地丰厚的人文与自然资源,还举办了“百里画廊·印象淮阴”健步走等100余场特色品牌赛事活动。

不止城区赛事氛围火热,淮阴区还持续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体育赛事模式。13个镇街均成立广场舞协会,259个行政村(社区)组建象棋队伍,一“动”一“静”相结合,让广大村民充分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淮阴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淮阴区将融合乡村旅游等产业,赋能乡村经济,为乡村振兴增添体育活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鑫

标签:
责编:吕翔,张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