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里办起了“自己的大满贯”
2025-11-07 13:37  来源:中国体育报    
1

  一边是电视屏幕里WTT中国大满贯的巅峰对决,银球穿梭如电;另一边是南京鼓楼区颂德里社区乒乓文化馆内的热血角逐,直板快攻与横拍弧圈交替上演……9月27日,WTT中国大满贯在北京开打之时,“国球进社区——颂德里·正业建设·锦涵文化杯”南京市首届社区乒乓球团体邀请赛也在颂德里社区拉开战幕。20支社区代表队的草根选手们,用不输职业赛场的热情,在家门口打响了自己的“大满贯”。这场与顶级赛事隔空共振的社区赛事,既是“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活动的生动实践,更发散出“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民生温度。

  方寸球台间 草根对决燃动邻里情

  “好球!这记侧旋球太刁钻了!”下午三点的乒乓文化馆内,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崭新的球台前,选手们挥拍角逐,战况激烈。67岁的社区居民许来强沉稳的快攻步步紧逼,作为往届社区年度总决赛冠军,他此次与队友叶爱民搭档双打,默契的攻防转换引得场边观众连声叫好;对面桌前,32岁的马喆锐正与邻居张清喆组队应战,年轻选手的凌厉弧圈球与中年爱好者的稳健防守相映成趣,比分交替上升间,满是竞技的快乐与邻里的温情。

  “我们的赛事虽没有职业光环,但规格一点不含糊!鼓楼区乒乓球协会给予大力支持,每场比赛派出两名裁判。”国家一级裁判员江安香一边记录比分,一边介绍。作为全能型裁判,她和张可等志愿者一起,全程保障赛事公平有序。此次邀请赛从9月持续至12月,分为分组循环赛与淘汰赛两个阶段,南京广电爱运动视频号同步直播,中大医院“邻别急”志愿急救团队全程护航,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级赛事体验。赛场边,志愿者唐坚正帮着调试球网,这位乒协会员不仅是打球好手,更主动承担起场馆设施维护的志愿工作:“每周来打球、做志愿,认识了好多老邻居,日子充实又热闹。”

  从69岁的高龄选手到20岁的乒乓青年,从社区常住居民到外区赶来的爱好者,赛事覆盖了各年龄段人群。“以前邻里之间只是点头之交,现在组队参赛、切磋球技,慢慢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潘女士擦着汗水笑道,小小的球台让陌生的邻里变成了并肩作战的队友,让社区充满了久违的烟火气与凝聚力。

  乒乓为纽带 文化馆里藏着传承与温情

  颂德里社区的乒乓热度,离不开这座2013年建成的社区乒乓球文化馆。200余平方米的空间里,一楼是激烈角逐的赛场,二楼是承载记忆的文化展厅——木质球拍、泛黄的赛事证书、历届世乒赛徽章组成的文化墙,无声诉说着社区与乒乓的半世纪情缘。展厅最显眼处,陈列着国家级裁判、乒协创始人史悠鼎的裁判证书,这位已故的乒乓达人,当年牵头成立社区乒协,如今她的外孙女张溪考入上海体育大学专攻乒乓球,常回社区与孩子们互动,让乒乓情缘代代相传。

  “场馆是用社区办公用房改建的,球台则借助‘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活动完成更新,现在周一到周五晚、周末全天免费开放,成了居民的‘快乐阵地’。”社区书记刘雪梅介绍,自文化馆建成以来,“周周有比赛、月月有冠军、年底选总冠军”的常态机制从未间断,乒协会员也从最初的49人壮大到131人,涵盖退休教授、医生、技术工人等各行各业的爱好者。

  这里不仅是竞技赛场,更是文化传承与便民服务的多功能平台。连续13届的暑期乒乓夏令营已培育百名乒乓少年。今年的营期里,10位志愿者教练轮流驻场,为孩子们提供免费培训。平日里,文化馆还化身矛盾调解的“议事厅”,志愿者们在茶余饭后收集社情民意,全年化解邻里纠纷36起;作为文明“劝导员”,他们宣讲垃圾分类、规范停车,让乒乓文化衍生出的互助精神浸润社区肌理。 

  “国球两进”赋能 小切口书写大民生

  颂德里社区的乒乓热,正是全国“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活动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2023年以来,这项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发起,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公园绿地开放与全民健身设施提升相结合的惠民举措,让乒乓球台等小型健身设施走进群众身边,全力构建城市“15分钟健身圈”。社区的崭新球台、常态化的赛事活动,正是借助体彩公益金的支持落地见效。

  如今,这样的场景在全国遍地开花。截至目前,全国累计新增社区、公园乒乓球台38024张,其他健身设施135038件(处);14024场全民健身赛事吸引超130万人次参与,3200场志愿服务汇聚22万余名志愿者力量。从颂德里社区的“家门口邀请赛”到鞍山的“万人千台”品牌赛,从上海的“乒乓战帕”体医融合到玉溪的“空中球场”空间创新,“国球两进”正以扎实的工作通过“小切口”改善“大民生”,让全民健身从“场地短缺”的困扰变成“触手可及”的幸福符号。

  在颂德里社区乒乓文化馆入口处,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题写的“我打乒乓,快乐健康”八个大字熠熠生辉。这小小的球台,承载着居民的健康与快乐,更见证着“十四五”时期体育惠民的成效——当乒乓魅力照进社区赛场,当政策红利转化为群众身边的健身资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正不断完善,统筹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正在逐步落实。而“国球为何长盛不衰”的答案,早已藏在这遍布城乡的社区球场里:是全民参与的热爱,是扎根基层的传承,更是体育惠民政策持续赋能的民生温度。(记者 林 剑)

标签:
责编: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