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8日是我国第17个“全民健身日”,8月8日所在周是“体育宣传周”,为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江苏省体育总会策划了“我的运动故事”征文活动,受到众多健身爱好者的积极响应。即日起将推出“我的运动故事”系列分享,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热爱体育运动、收获幸福美好的鲜活故事吧!
我叫潘金荣,今年88岁了。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鎏金般的阳光穿透姜堰气象公园的薄雾,悄悄爬上树梢时,我总会准时站在那块被晨露浸润的空地上。伴着清脆的鸟鸣缓缓起势,云手、掩手肱拳、野马分鬃……一整套85式太极拳打下来,气不喘、腿不抖,只觉通体清透,神清气爽。围观的人们常惊叹"潘老哪像八旬老人",他们不知道,这份轻盈灵动的背后,藏着我与病痛抗争、与运动相守的大半生。
1938年出生的我,童年几乎泡在药香与病痛里。上小学时,肚子痛是家常便饭。那会儿家里穷,缺医少药,母亲只能用温水泡一勺白胡椒粉让我喝下,靠着这点辛辣劲儿暂时止痛。可这法子治标不治本,时间一长,胃喝坏了。后来才知道,肚子里早生了蛔虫。蛔虫虽治好,胃病却缠上了身,吃饭像猫舔似的,人长得又矮又瘦,风一吹都打晃。那时我总望着窗外,心里念叨:能像别的孩子一样跑跳,该多好啊。

1960年,命运递来转机——我被姜堰中学保送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军校的军训是块"硬骨头",每天五公里越野、单杠训练。起初跑两百米就喘得直不起腰,班长总在前方喊"潘金荣,跟上!"我咬着牙扛,三个月后竟能稳稳跟上大部队的步伐。第一次完整跑完五公里那天,汗水把军装浸得透湿,心里却像燃着团火,从未觉得如此有力量。那段日子让我彻底明白:身体的潜能是练出来的,运动能把"病秧子"变成"硬汉子"。
年轻时忙着学习工作,锻炼的时间少得可怜。直到退休,才重新拾起对运动的念想。那天在公园散步,见一群老人打太极拳,动作慢悠悠的,却透着股精气神。我站在旁边看了许久,心里亮堂起来:"这不就是适合我的运动吗?"
起初跟着人家后面比划,一招一式都透着笨拙。后来索性买了太极拳的书和碟片,白天在公园练,晚上对着碟片抠细节,把书里的"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和实际动作对照着琢磨。越练越懂,太极不只是拳脚功夫,更藏着人生哲学——遇强则柔,以静制动,这道理在一招一式里愈发清晰。

2001年,姜堰老干部大学聘我当太极拳老师,既紧张又激动。站在讲台上,我总把复杂招式拆成大白话:教"云手"就说"像抱着个圆球来回转",讲"站桩"就比喻"像大树扎根土里"。老同志们听得懂、学得会,课堂上总挤满人。2008年,我牵头组织迎奥运千人太极拳表演,开幕式上千人身着白衣齐舞时,我站在最前面,忽然想起当年那个病弱的少年——原来运动真的能让生命绽放光彩。
离开老干部大学后,公园的空地成了我的新课堂。晨练的路人看我打得投入,常有人悄悄站在后面跟着比划。我索性放慢动作,谁的姿势偏了,就走上前轻轻扳正他们的胳膊:"肘再沉点,像挎着篮子买菜似的。"初学者来了,便手把手教他们一招一式。有人过意不去,要塞学费,我总笑着摆手:“能教大家练拳,是本分,我乐意免费教大家学拳,能让大家健康快乐是我的心愿。”

这些年,学员换了一批又一批:有退休的教师,有中风后艰难康复的老人,最年长的93岁陈奶奶和97岁张奶奶,都是我的忠实粉丝。要说最难忘的,是区老年人体育协会的副会长晏静芳。在她带动下,我带着学员们积极参加老体协活动,走进社区、养老院,把太极课堂搬到更多人身边。我两次被评为姜堰区老体协"健康老人"。捧着荣誉证书,心里热乎乎的——作为老党员,看着国家提倡全民健身,想着自己能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出点力,值了。
这几年,我琢磨着把复杂招式简化,编了套18式太极拳,专门适合老年人学。还把几十年的心得写成四本站桩资料,免费送给需要的学员。有人说我"把压箱底的宝贝都拿出来了",我却说:"好东西就得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如今88岁的我,打一套陈式老架一路太极拳仍能一气呵成,轻松自如。有人问保养秘诀,我总说:"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动起来,再坚持下去。"运动于我,早已不是单纯的锻炼,而是一种生活姿态——它让我明白,衰老不是停下的理由,年龄从来不是界限。
我这一辈子,从病痛缠身到能教千人练拳,靠的就是对运动的信念。只要还能站得起来,我就会在公园里守下去,让更多老年朋友知道:不管多大年纪,脚下有太极,心中就有光,日子就能过得有滋有味,有尊严,有质量。看着身边的老人们精神矍铄,老奶奶笑靥如花,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作者:潘金荣(口述) 王庆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