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8日是我国第17个“全民健身日”,8月8日所在周是“体育宣传周”,为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江苏省体育总会策划了“我的运动故事”征文活动,受到众多健身爱好者的积极响应。即日起将推出“我的运动故事”系列分享,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热爱体育运动、收获幸福美好的鲜活故事吧!
作为一名刚退休的人,我曾经为了事业奔波劳累,忽视了自己的健康,多年来的繁重工作使得我的身体和精神都长期处于透支状态。三年前的一天,医生告诉我患上了鼻咽癌。那一刻,我猛然意识到,三十多年职场生涯积累的不是财富,而是一具濒临崩溃的躯壳。正是在这样的生命低谷中,我与门球不期而遇,这项被年轻人视为“老年运动”的活动,却成了我人生下半场最意想不到的“救赎”。
初识门球是在社区公园的角落。几位银发老者手持球杆,在300平方米的矩形场地上从容走位,他们的动作不疾不徐,却暗藏玄机。我被这种“静中有动”的运动美学所吸引——没有足球的激烈冲撞,不像羽毛球需要快速移动,它更像一场地面上的象棋博弈。第一次握住门球槌时,我惊讶于它的轻盈,但当尝试击打那个直径7.5厘米的球体时,才发现这项看似简单的运动藏着多少奥妙。球槌与球的接触角度偏差5度,球就可能偏离预定轨道一米以上;用力稍不均匀,精心设计的战术就会全盘崩溃。这种对精确度的极致追求,瞬间激活了我沉睡多年的专注力。

门球最迷人的特质在于它完美平衡了脑力与体能的消耗。作为曾经的工业工程高级工程师,我着迷于计算击球路线时的几何学应用——要考虑球的旋转、场地的摩擦力甚至风向的影响。每场比赛都是对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挑战,需要像下棋一样预判三步之后的局势。与此同时,持续的比赛和训练,每天要走动几千步甚至上万步,各种姿势的击球动作让全身肌肉得到锻炼却不至于过度负荷。这种独特的“动静结合”让我找回了身体与思维的和谐状态——原来喜爱的摄影只能激活我的创造力,太极仅能舒缓我的肢体,而门球却像一把钥匙,同时打开了身心的枷锁。

真正让我与门球建立深刻连接的,是它独特的社交属性。门球场成了我新的社交课堂,这里没有职场上的等级差异,只有平等的交流与分享。记得第一次参加双打比赛时,我的搭档是位70多岁的退休教师,他耐心地教我"接应球"的技巧,而我则积极融合他的战术布局。这种代际间的知识互换打破了年龄的藩篱,让我体会到久违的纯粹人际关系。在门球世界里,94岁的老人可以成为我的偶像,18岁的高中少年也能是我的赛场对手,这种扁平化的社交结构治愈了我退休后的社交焦虑。通过组织盐龙体育公园门球馆“馆超”联赛和组建盐城市乐道市直俱乐部门球队,我结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球友,他们中有退伍军人、机关干部、医生、教师,还有退休的工人、厨师、营业员等,这种多元交融让我的社交圈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性。
随着技艺精进,我开始用镜头记录门球运动的精彩瞬间。摄影与门球的结合,让我找到了表达运动之美的新语言。通过美篇平台,我发布的《一杆子打出的退休江湖——门球才是隐藏的“老年版速度与激情”》获得1万+阅读量,《鸳鸯共舞——盐城门球新篇章》报道被“中国门球之苑”公众号转载。这些创作不仅传播了门球文化,更让我发现了自己未曾察觉的艺术感知力。当看到评论区有网友留言“因为你的报道和照片,我们这好几个人参加了门球运动”时,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个人成就的价值感。在短短一年半时间里,我发布了近300篇门球相关作品,总阅读量突破160万,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被门球改变的生命故事。

门球给予我的馈赠远超预期。参加江苏省第九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获得团体亚军奖牌(替补队员),考取了国家二级裁判员证书,获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赴浙江、山东和南京、扬州、苏州、连云港等地参加门球比赛——这些经历重塑了我的自我认知。曾经那个不喜欢运动的职场人,如今成为美篇平台“运动领域的优质创作者”;曾经被医生警告的身体各项指标,现在全部回归正常范围,癌细胞已不见踪影(放疗后复查)。但最重要的转变发生在精神层面——门球教会我“精准思考”的生活哲学,每一次击球都在提醒我:生命如同门球运动,需要精确的力度把控、超前的局势预判和适时的策略调整。
现在,每当我站在门球场上,感受球槌与球体碰撞的刹那震动,就会想起那个被体检报告惊醒的下午。门球于我,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次生命的重新校准。它用最温和的方式告诉我:健康不是人生的选修课,而是必修课;运动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而是每个生命应有的状态。在这个300平方米的绿色舞台上,我找回了身体的主权,重建了社交的信心,发现了创作的喜悦——这就是门球给予我的,比奖牌更珍贵的生命礼物。当夕阳为门球场镀上金边,我与球友们相视而笑,明白真正的胜利不是击败对手,而是赢回了自己的生活。(作者:王德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