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江苏省政府召开《关于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提振体育休闲消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新闻发布会,《意见》围绕丰富高质量体育赛事供给、激发体育赛事消费潜力、完善赛事经济产业链条等方面提出17条举措。其中特别提到,将持续办好城市足球联赛,打造综合性顶流赛事品牌,并放大“苏超”效应,将其经验复制于其他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赛事。
政策“组合拳”:
高站位谋划,强要素支撑
近年来,江苏将体育赛事作为培育新型消费、赋能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大力培育发展赛事经济,体育赛事的乘数效应、融合效应和带动效应不断凸显。
发布会上,省体育局副局长张海涛公布的一组数据可见一斑:今年1-9月,全省纳入监测的213项重点赛事,带动客流573.4万人次,拉动消费35.4亿元。更为直观的是,持续数月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以243.3万人次的现场观众、22.2亿人次的线上观看,打造了现象级的“体育盛宴”,并实现了“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的显著杠杆效应,充分证明了赛事所具有的巨大“乘数效应”和消费带动力。
在此背景下,《意见》应运而生。张海涛介绍,《意见》体系完整,共包含五个方面17条具体举措,呈现出“聚焦重大部署,体现率先作为”、“聚焦供需协同,释放消费活力”、“聚焦系统发展,完善产业链条”、“聚焦基础建设,夯实发展支撑”、“聚焦要素保障,形成发展合力”五大鲜明特点。
此外,《意见》推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礼包”。在投融资方面,省财政部门推动综合运用财政奖补、贷款贴息、专项债券、“苏体贷”专项产品、赛事保险等多种工具,为赛事和体育企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支持;在规划和用地方面,提出了极具创新性的用地保障措施,如鼓励编制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并纳入国土空间“一张图”,探索长期租赁、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以及点状布局供应等方式,利用边角地、闲置地等增设非永久性设施无需办理规划许可,这极大地降低了用地门槛;在组织管理方面,致力于培育专业运营主体,优化赛事安全服务管理,建立效益评估体系和“熔断”机制,加强赛风赛纪和市场监管,为赛事经济的规范、安全、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消费“驱动轴”:
拓多元场景,促供需循环
赛事经济的落脚点在于消费,关键在于释放潜力。
借着“苏超”赛事的东风,如何赛事“流量”如何转化为消费“增量”?
《意见》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协同发力,旨在打通堵点、消除痛点,让赛事“火起来”、让消费“旺起来”。
在供给侧,《意见》着力于“丰富高质量体育赛事供给”。其政策亮点在于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赛事体系:持续擦亮城市足球联赛品牌,使其成为顶流赛事IP,并明确将推广“苏超”经验至篮球、排球、乒羽网等群众基础深厚的赛事;引进培育如世界箭联射箭世界杯、世界田联路跑锦标赛等高端国际国内赛事,提升赛事能级;支持发展“村界杯”、“村跑”、“村BA”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草根赛事,以及街头田径、滑板、飞盘等潮流运动和夜间赛事,满足多元化需求。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形成一个从顶级精英到普通大众、从传统项目到新兴潮流、从城市核心到乡村田野的全覆盖、多样化赛事供给体系,从根本上夯实消费的基础。
在需求侧,《意见》精准施策“激发体育赛事消费潜力”。其政策创新体现在场景拓展、惠民便民与金融支持等:一方面,大力拓展消费场景,支持在体育场馆、公园、商圈等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发展“电商+赛事”,延伸打造集观赛、美食、市集于一体的“第二现场”,推动“跟着赛事去旅行”。另一方面,注重消费惠民,鼓励各地推出体育消费券、消费满减、积分奖励等优惠措施,放大“票根经济”效应。科学核定赛场安全容量,增加可售票数量。这些措施直击消费环节的难点与兴奋点,旨在降低消费门槛,提升消费体验,将人们对赛事的关注热情转化为实际的消费行动。
省商务厅副厅长吴海云介绍,“苏超”赛事期间,全省商务系统联合重点商业载体打造了573个集观赛、购物、美食、互动娱乐于一体的“苏超第二现场”,更以“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的杠杆效应,成为体育赛事拉动经济发展的鲜活样本。下一步,商务部门将按照《意见》任务分工加力,推动赛事加消费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消费场景,创新消费促进机制,推动消费市场提质扩容,为更好助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融合聚力环:
延展产业链,构筑新生态
赛事经济非体育部门一家之事,其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产业链条、坚实的发展基础和有力的要素支撑,需要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意见》特别强调“完善赛事经济产业链条”,推动“赛事+”深度融合。
在“赛事+文旅”方面,《意见》提出,构建以环太湖、沿长江、沿大运河、沿海等区域为重点的“水韵江苏”户外运动目的地体系。打造一批国家级春节和国庆假期户外运动精品线路,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体旅融合发展项目。
“《意见》的出台从产品的供给、促进消费、完善链条、要素整合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赛事+文旅的工作目标和具体任务。为高质量推进文体旅融合,更好满足人们多元消费需求,明晰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实践路径。”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川表示,下一步将认真落实《意见》的相关要求,加强与各地及省有关部门的联动,进一步推动赛事+文旅的双向奔赴和融合发展。
“赛事+制造”方面,《意见》提出将推动体育用品制造强链,引导体育制造企业向附加值更高的环节延伸,建设体育用品创新研发中心。打造户外运动服装与装备、球类与健身器材、体育场地材料等若干年产值30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集群。助力更多体育企业进入“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行列。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卢载贵表示,下一步将认真落实《意见》的相关要求,聚焦体育用品制造业,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优化产业生态,推动赛事+制造融合发展,为提升江苏体育产业整体竞争力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