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交汇点佛山讯 9月27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展演太极拳比赛在观众的掌声与欢呼声中落下帷幕。江苏代表队在四十二式太极拳、太极剑两个项目闯进决赛,最终获得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

成绩的背后,是江苏多年来深耕太极拳项目推广普及的结果。从赛事体系到协会联动,从基层选拔到专业备战,一环扣一环的“精耕细作”“厚积薄发”“无缝衔接”,为两支“草根队伍”注入了争金夺银的底气。
赛事搭桥通路径 全域联动育英才
江苏队员在全运会上的收获,离不开全省太极拳赛事体系提供的坚实支撑。江苏省武术协会副秘书长严晓说,以赛事为纽带,调动太极拳爱好者的参与热情,打通“基层选拔—专业培养—赛场检验”的全链条,体现了各级各类赛事不仅是群众展示的舞台,更是全运队伍选拔的“人才蓄水池”。

赛事体系的持续完善,为优秀选手的涌现提供了平台。从江苏省第二届传统武术精英赛,到2025年全国太极拳公开赛(江苏赛区)、“千人太极”品牌活动,再到江苏省传统武术公开赛,多层次、常态化的赛事安排,有效扩大了项目影响,也确保了选拔通道的畅通与高效。“我们选队员,不看名气看功底,不看职业看热爱。”这些赛事不仅为优秀选手提供了上升通道,也为各地市协会积累了经验。通过“层层筛选、优中选优”的机制,一大批有实力、有潜力的“草根”选手得以站上更高规格的竞赛舞台,真正实现了“以赛促练、以赛育人”的良性循环。
凝心备战强根基 赛场亮剑显锋芒
江苏太极拳队,这支由公司职工、学校老师、社区居民组成的“草根队伍”,从确定参赛名单起,就开启了“全员冲刺”模式。领队陈伟记得,预赛结束后,无论是以预赛第一领跑的太极拳队,还是以第六名惊险晋级的太极剑队,都没有丝毫松懈:“大家知道,全运赛场高手云集,只有把每个动作练到‘肌肉记忆’,才能站稳脚跟。”

学校老师江海斌是太极剑队的“细节控”,每一个动作都要精雕细琢。为矫正“点剑”时手腕发抖的问题,他每天对着镜子练上百遍,手腕酸了就用热毛巾敷,再接着练;太极拳队队员邢玉婷则带着队友们逐帧复盘训练视频,发力角度差一毫、转身节奏慢半拍,都要重新来过。队员们还自发组成“互助小组”,太极剑队的“剑随身动”技巧、太极拳队的“呼吸衔接”经验,成了两队共享的“备战秘籍”。
决赛当天,江苏队首个登场。音乐响起,队员们起势沉稳、收势利落,太极剑的刚劲与太极拳的柔劲相得益彰。当裁判宣布成绩后,场边教练组与队员们紧紧相拥。草根选手在全运会这样的大舞台上赢得了收获。“从预赛到决赛,我们拼的不是天赋,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来自扬子炼化公司员工杨昱彪拿着金牌笑着说。

服务下沉暖基层 深耕沃土蕴生机
江苏太极拳的深厚“内功”不仅体现在赛事体系建设上,更隐藏在持之以恒的基层推广普及中。基层推广的“温度”,更让太极拳项目扎根群众心里。目前,江苏已建成太极拳健身站点1500多个,项目培训和健身活动深入村镇街道,融入群众的日常锻炼。作为试点单位,无锡新桥太极学会积极开展武术培训与业务指导等公益服务,已累计举办20期培训班,覆盖6000余人,并带动周边7个乡镇近3万人参与太极拳习练。太极拳研究院定期派教练下沉社区推广太极拳,适时组织奥运冠军走进社区,手把手教老人调整“起势”动作。“以前打拳总弯腰,冠军说‘要像扎根的树,腰杆得立住’,现在练完腰不酸了,还认识了好多一起练拳的老伙计。”社区居民刘阿姨笑着回忆。

全运奖牌不是终点,而是江苏太极拳项目发展的新篇章。以此次赛事为起点,依托“赛事+展演+交流+培训+冠军基层互动”的立体推广模式,通过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开设更多“太极拳公开课”,推动全运热情转化为项目发展的内在活力。为更好推广太极拳文化,促进体育对外交流,江苏已确定承办2027年、2029年、2031年三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向世界展示太极拳运动的巨大魅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龚淑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