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中国江苏网讯 距离全运会开幕仅剩两一个多月,江苏田径队的运动员们正以饱满的热情和科学的训练节奏,全力投入到最后的备战冲刺中。无论是在女400米栏赛道上打磨细节的陆长薇,还是在铅球投掷区反复雕琢动作的陈鸿飞,亦抑或是为队员们量身定制训练方案的铅球教练陶于,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着共同的目标全力以赴,用汗水书写着江苏田径的奋斗篇章。
陆长薇:稳扎稳打调状态 专注自我求突破
“目前我的状态还不是最佳,但还有两个多月的调整时间,我们有信心一步步把状态调到最好。” 在谈及全运会备战进度时,女子 400 米栏运动员陆长薇语气平静却透着坚定。
经历了此前的锦标赛后,她与教练制定了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前期以体能恢复和力量巩固为主,经过一个月的调整,目前已进入第二阶段训练,适当提升强度,为后续专项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更好地积蓄力量,陆长薇和教练团队经过沟通,决定放弃即将到来的冠军赛,转而将目光投向10月份的一场大众赛事,计划通过400米项目检验专项能力。“全运会每四年一届,备战周期长,我们不想急于一时,而是希望通过科学的节奏,在关键赛事中发挥出最佳水平。”陆长薇表示,今年备战最大的收获是心态上的成长,如今的她更懂得在赛场上调整状态,“紧张是难免的,但到了赛场上,我会告诉自己专注于每个栏、每个动作,在松弛的状态下把水平发挥出来。”
在目标设定上,陆长薇有着清晰的认知:“我们没有刻意追求名次,教练会帮我制定具体的成绩目标,我们更看重和自己的较量。和别人比容易分散注意力,只有不断突破自己,创造个人最好成绩(PB),才是对备战最好的回报。”
陈鸿飞:日复一日磨本领 小个子蕴藏大能量
“每天和铅球为伴,反复打磨投掷动作,虽然枯燥,但只要看到成绩哪怕进步1厘米,就觉得一切都值了。”男子铅球运动员陈鸿飞这样描述自己的备战日常。从大一进入大学开始接触铅球,如今已是他投身这项运动的第三、四个年头,日复一日的力量训练和动作打磨,早已成为他生活的常态。
身高1米85的陈鸿飞,在普遍身高1米9、2 米的铅球运动员中并不占优势,但他用加倍的努力弥补了身体条件上的差距。“我的身材不如别人,所以必须在力量上比他们更刻苦。”陈鸿飞坦言,力量训练的过程十分痛苦,但每当想到即将到来的全运会,他便充满了动力,“全运会每四年一届,我不想再等下一个四年,这次我想突破自己,证明自己。”
在备战中,陈鸿飞始终严格遵循教练的指导,认真完成每一项训练任务。“教练布置的训练量,我每天都会坚持完成,只有日复一日的积累,才能在赛场上有好的表现。”对于未来,年轻的陈鸿飞有着更高的期待:“现在先全力备战全运会,之后希望能向更高水平冲击,如果有机会参加国际比赛,我一定会牢牢把握。”
陶于:科学指导谋长远 体教融合育人才
“铅球不是单纯靠上肢发力,而是全身力量的传递,腿能从地面产生最大反作用力,手只是控制球出手的形式,躯干力量不足会直接影响投掷效果。” 江苏田径队铅球教练陶于在谈及铅球项目的技术要点时,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现代竞技体育训练离不开科学的指导,直观技术分析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以前教练说运动员动作错了,他们可能难以理解,现在有了高清视频拍摄,我们能清晰地展示动作细节,让运动员直观看到问题所在,从认知上改进动作。”陶于表示,训练中不仅要培养运动员的“肌肉记忆”,更要注重“神经控制”,让运动员在放松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做出标准动作。
对于队伍的全运会备战目标,陶于保持着理性和长远的眼光:“我们这次是第一次以职业队身份参加全运会,算是‘新兵’,所以抱着低调拼搏的态度,不刻意追求名次,而是注重积累经验、提高队员的竞技水平。压力可能是动力,但也可能成为负担,我们更希望队员们能按照自己的训练节奏,一步步实现目标。”
同时,陶于十分重视体教融合的发展模式:“体教融合能让运动员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竞技体育拼搏的内涵,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训练中心、田管中心等省体育局在多方面都在为运动员提供了精细保障,我们会借助这些资源,为运动员的长远发展铺路。”他透露,这届全运会是队员们成长的舞台,而非终点,“4年后的全运会,才是他们真正冲击好成绩的关键时期,现在的积累都是为了未来的爆发。”
眼下,全运会的脚步日益临近,江苏田径队的将士们正以昂扬的斗志、科学的方法和坚定的信念,在备战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他们深知,每一滴汗水都是通往成功的阶梯,每一次突破都是对梦想的践行,期待在全运会的赛场上,他们能绽放属于江苏田径的光芒,为家乡赢得荣誉。
新华日报·中国江苏网记者 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