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李欢,你还是当年的你,还是那个初生牛犊不怕虎!”距离全运会开赛不足2个月,江苏女垒队员李欢对着镜子给自己打气。这位1989年出生的老将,曾在 2021年全运会后退役,如今却带着“刻在骨髓里的热爱”重返赛场,与一群03后小将并肩,向着全运会四连冠的目标发起冲击。
老将归队:从 “幕后”重返“赛场”,责任与热爱驱动
“2024年1月18号重新归队时,距离全运会开赛只剩一年十个月。”李欢回忆,退役后她曾在杭州亚运会垒球项目竞赛部担任运动队服务主管,之后又到江苏省体育局训练中心训竞科工作。当队伍需要时,“若有战,召必回” 的责任感让她毫不犹豫地重返赛场。
归队后的挑战远超想象。全运会新规要求上场的9名队员中,至少5人是 2003年以后出生,这意味着李欢要和比自己小14岁的队员配合。“和孩子们沟通是最大的难题。”李欢说,她尝试用多种方式引导队员,“既要严厉批评错误,更要帮她们认清问题、找到解决办法。”看到这些年轻队员,李欢总能想起当年的自己,“从她们身上,我看到了那份对垒球的纯粹热爱,这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高强度的训练和无形的压力,让李欢一度陷入失眠。“每天10点半就关掉手机,却只能睡5个小时。”但奇怪的是,第二天站在训练场上,她依旧充满干劲,“压力来了就拥抱它,结果不重要,和大家一起享受过程就好。”从15 岁进入江苏女垒,李欢把20年青春都献给了这项运动,“这是刻在骨髓里的热爱,只要站在垒球场上,我就觉得自己是最亮的星。”
年轻队伍:投手是 “短板”,教练组携手破局
江苏女垒曾创下全运会三连冠、垒球锦标赛12连冠的辉煌,被业界称为 “63111金牌项目工程”。但如今,队伍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投手实力薄弱。“全运会比赛中,投手实力占全队实力的70%,可我们现在的投手从未参加过全运会。”李欢坦言,这是队伍备战路上的最大阻碍。
不过,在功勋主教练宋秋元带领的教练组面前,困难并非不可战胜。“宋指经验丰富,教练组也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我们有信心帮投手快速成长。”李欢说,队员们每天都在针对性训练,从投球力度到战术配合,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年轻队员也格外努力,她们跟着李欢等老队员学习经验,在训练中反复打磨技术,“虽然年轻,但她们肯吃苦、爱钻研,进步特别快。”
体教融合:24年深耕,为队伍保驾护航
江苏女垒的成长,离不开 “体教融合” 的坚实支撑。24年前,垒球运动在江苏还是一片空白。2001年,江苏省体育局与南京工业大学以“省队校办、体教融合”模式共建江苏女子垒球队,从此,这支队伍在南工大扎下了根。
“学校提供了专业的训练场地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南工大体育学院棒垒球专项教师蔡协清是江苏女垒首批队员,她回忆,队伍建立初期,学校针对运动员特点单独编班,实行“上午上课、下午训练、赛后补课”的模式,还通过延长学习年限、实行完全学分制,让队员们既能专注训练,又能顺利完成学业。如今,很多队员从本科生成长为研究生,实现了 “运动成绩”与“文化素养” 的双提升。
“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如果没有文化,很难站在世界竞技体育的最高领奖台上。”南京工业大学体育学院院长、中国垒球学院院长张天峰表示,学校始终坚持“育人夺标”的理念,不仅注重队员的运动训练,更重视文化教育。如今,中国垒球学院已落户南工大,学校还联合计算机学院、材料学院等开展科技攻关,用科学化训练助力队员提升成绩。
冲刺时刻:享受过程,续写辉煌
“这一届全运会,可能是我作为运动员的句号,但却是我竞技体育道路的新起点。”陈佳说,无论结果如何,她都会和队员们一起全力以赴。目前,江苏女垒正在紧张训练中,队员们每天挥汗如雨,从进攻到防守,每一个动作都反复打磨。
“2005 年全运会第6名,2009年第3名,之后连续三届冠军,我们要争取‘63111’的后面再增加一个‘1’!”张天峰充满期待。对于即将到来的全运会,江苏女垒队员们都已做好准备,她们将带着“奉献拼搏,坚韧协同”的江苏女垒精神,在赛场上享受比赛,向着梦想发起冲击,续写属于这支队伍的辉煌篇章。
新华日报·中国江苏网记者 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