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8日是我国第17个“全民健身日”。今年以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火爆出圈,成为现象级体育赛事之一,在全省上下掀起新一轮全民健身的体育热潮。事实上,不管是竞技体育、产业发展,还是体卫融合、赛事组织、场馆建设等,江苏体育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让我们透过“体育产业”这扇窗口,一起去看一看江苏体育正奋力书写怎样的崭新篇章。
一场比赛拉动经济效益5亿元、一项赛事持续为全省消费经济注入强劲动能、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这是江苏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个缩影。2025年以来,江苏锚定体育强省建设目标,以“赛事IP破圈”点燃消费热潮,以“精准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以“制造升级”夯实产业根基这“三驾马车”,驱动体育产业加速领跑,为拉动内需、助力经济回升向好持续注入“体育动能”。
赛事经济“热”起来 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
体育赛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力量,在促进区域文旅发展、带动体育产业、激发体育消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25 年上半年,全省已分5批发布64项重点赛事清单,覆盖马拉松、足球、户外露营等多元领域。仅1-4月,纳入监测的51项重点赛事活动累计吸引参与人数61.5万人次,带动周边客流217.1万人次,直接拉动消费15.7亿元,“一场赛事激活一片区域”的效应持续凸显。

其中,“苏超”无疑是今年江苏体育赛事的“现象级IP”。自5月开赛以来,短短百余日,该赛事的热度就随着夏日气温一道节节攀升。刚刚过去的“苏超”第九轮,现场观众突破20万人,单场上座超6万人,带动江苏全域餐饮、住宿、文创、周边商品等多场景消费380亿元。“苏超”已从一项体育赛事,跃升为驱动江苏消费与产业升级的超级引擎。
除足球赛事外,江苏还举办了多类型标杆赛事,大力发展体育赛事经济。今年无锡马拉松期间,3.5万人参赛,沿途共有39.1万人观赛,带动餐饮、住宿、交通、旅游、会展等经济效益5.05亿元,同比增长78.2%,创历史新高;在南京世界田联室内田径锦标赛期间,距离主会场仅300米的砂之船(南京江北)奥莱客流同比增长26%,营业额同比增长15%,外卡消费近30万元……“赛事经济”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日益显著。

如今,“打飞的”到各地去跑一场马拉松,为自己热爱的体育赛事奔赴一座城已成为常态。江苏围绕满足群众参赛观赛需求,加大赛事供给,深化文体商旅融合,持续推进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联合省文旅厅、商务厅打造3场“跟着赛事去旅行”促消费系列活动,逐步让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能量”和经济“增量”。
服务创新“实”起来 打造营商环境“强磁场”
如果说市场是体育产业的动力,那么企业就是体育产业的主力军。近年来,江苏积极打破领域壁垒、系统界限,联合商业、文旅、科技等领域及教育、卫生等系统,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体育消费拓展体系,推动体育产业从“单点突破”向“生态共建”升级。
其中,政策供给的“精准滴灌”是关键支撑。省体育局联合省有关部门先后出台30余项政策,将发展体育制造业与促进赛事经济、户外经济和提振消费等政策一体谋划,强化全链条政策支撑,努力为体育制造业发展注入“创新活水”。
“店小二”式服务更让企业暖心。全省联动实施服务体育企业 “十个一” 行动计划,建立219个体育产业政企沟通联系点,不断提升体育服务精准度和贴近度。

为了让惠企政策精准直达市场主体,江苏省体育局开通“江苏体育企业发展服务政策库”微信小程序,依托“苏企通”等平台打破政策传达壁垒,让企业及时知晓并享受政策红利。另外,常态化开展“服务企业面对面”活动;举办体育企业家高级研修班,建多样化供需对接、服务企业平台;联合有关银行迭代推出体育企业金融服务方案设立,“金融贷”绿色通道……从“政府单一推动”到“多元协同发力”,江苏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正为市场主体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制造升级“强”起来 筑牢产业发展“硬支撑”
江苏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大省。数据显示,2023年,江苏拥有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法人单位6921家;全省体育用品制造及销售总规模4398.5亿元,占体育产业总规模的68.6%;增加值从2015年的402.5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315.9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9%。
江苏新金菱体育打造蹦床产业链,20多家上下游企业形成集群发展态势,市场占有率超40%;无锡威豪体育拓展击剑器材研发制造、培训与推广、赛事运营等一体化,打造“艾鲁特击剑”培训品牌,成为击剑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样本”……近年来,江苏立足制造业基础优势,围绕强创新、优品牌、促转型,着力打造一批创新水平高、品牌影响大的领军体育企业,努力为体育制造业发展“强筋健体”。同时积极开展智慧体育产业城市建设试点,创新认定12个体育企业智能车间,努力推动体育制造业“数智蝶变”。

在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24年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我省35个企业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以连云港神鹰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碳纤维自行车零部件及整车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的科技型公司,近年来围绕产品结构调整,重在科技创新,大力开发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如今已成为国内少数实现“材料研发—工业设计—终端制造”全产业链布局的科技型企业。
从“苏超”赛场的欢呼声,到企业车间的机器轰鸣,再到政策服务的暖心温度,2025年江苏体育产业正以“多元协同、全域发力”的态势,持续深化体育领域改革,推动体育产业与文旅、科技、制造等业态深度融合,让体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群众美好生活的“新载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