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了《“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成果展示案例集》。本次成果展示案例全国23个案例入选,其中江苏南京与扬州2个案例成功入选。
南京:儿童友好视角激活社区乒乓活力
南京市体育系统主动融入对接《南京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战略规划(2023—2025 年)》,依托“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活动相关要求,通过场地设施建设、赛事活动开展、乒乓文化传播,助力儿童友好体育社区建设,乒乓球逐渐从“父辈的运动”“电视里的运动”成为“孩子们身边的运动”,进一步丰富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也加速了乒乓球项目在青少年群体的普及推广,让更多孩子参与乒乓球、爱上乒乓球、受益乒乓球。

南京建邺区奥体社区巧妙利用邻近奥体中心的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儿童体育生活圈。“冠军之路”“奥运编年史墙”等设施均按儿童身高一米高的视角设计,潜移默化传递体育精神。社区定期开展“服务群众、你点我送”活动,组织专业教练进社区进行亲子教学,通过“大手拉小手”培育体育家风,既激发了青少年的兴趣,也为选拔乒乓球苗子提供了通道。
鼓楼区颂德里社区则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区开辟出超过200平方米的“乒乓球文化馆”。这里由社区办公用房改造而成,一楼是激战正酣的球台,二楼是承载历史的展陈空间。社区不仅打造了“周周有比赛、月月有冠军,年底选出总冠军”的“共建杯”社区乒乓球擂台赛,更连续12年举办免费暑期乒乓球夏令营,为超200名青少年提供启蒙培训,形成了独特的社区乒乓文化。

南京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广泛征集居民兴趣点,“乒乓球体验”成为热门选项,市区两级体育部门和街道、社区迅速精心策划,将群众“点单”的优质服务精准“配送”到家门口。尤其是希望进一步擦亮社区青少年体育的品牌,更好地在青少年群体推广乒乓球项目。
扬州:百张球桌精准布局点燃市民热情
2024年,扬州市住建局联合体育局,以“盘活公园空间、完善公共服务”为核心,统筹推进“百张球桌进公园”工作,在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宝南湖公园、龙川体育休闲公园、蜀冈体育休闲公园等34个公园内一次性增设了100张室外乒乓球桌,有效破解了“一桌难求”的民生痛点,让越来越多的市民体验“国球”的魅力、受益于“国球”带来的快乐和健康。

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精准回应民意。扬州市住建、体育部门通过深入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对“百张球桌进公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精准把握群众需求,确保球桌布设在人口密集、需求迫切的公园,并与现有健身设施形成一体化空间。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动态优化布局,采用新技术确保设施安全实用。

效果立竿见影。早上七点多,各大公园乒乓球区域就已响起清脆的球声。“以前来打球都要赶时间,谁到的早就谁打,来迟了赶不上趟是常事。去年公园增加了几张球桌,问题迎刃而解,打球再不靠‘抢’了。”扬州龙川体育休闲公园附近市民孙健边挥拍边向记者说道,新增的球桌不仅满足了老球友的需求,更吸引了大量新面孔加入。依托新场地,扬州市住建、体育等部门还与乒协联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乒乓球赛事、培训和交流活动,邀请专业教练和运动员进行现场指导。今年4月20日世界乒乓球日前夕,还举办了“国球进公园·百园万人齐乒乓”主题活动,将市民乒乓热情推向新高潮。

扬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百张球桌进公园”项目不仅精准满足了群众健身需求,提升了公园服务功能,更传承了国球文化,增强了群众自豪感,为城市公园体育设施升级提供了成功样本。
南京与扬州的成功案例,是江苏省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创造性落实“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工作,持续优化基层群众健身环境的生动缩影。它们以不同的切入点和模式,共同诠释了国球运动在基层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展示了利用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建设嵌入式健身场地设施的初步成果,是江苏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生动注脚,为以国球运动为载体有效提升群众的体育获得感和幸福感提供了江苏智慧与经验。
新华日报·中国江苏网记者 龚淑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