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交汇点讯 8月14日,随着8枚单项金牌的依次决出,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比赛乒乓球项目决赛全部结束。江苏东大智能队收获单项2个亚军、3个第四名,1个第七名,以及团体2个第五名的成绩。赛场上,江苏选手敢拼敢打,不到最后不言放弃,展示出业余选手不输专业选手竞技精神的风采,也从侧面体现了省体育主管部门和乒协深化改革、深耕群众体育的扎实铺垫。

老将新秀 诠释热爱的力量
当晚,台风“杨柳”过境,大雨滂沱。市民从各地涌向场馆,观看这场全国最高规模的业余乒乓球赛事。最后一场是男子25-40岁组3-4名决赛,江苏东大智能队柳凯悦对阵北京队李鸿渐,随着双方不断对拉、进攻、削球,比赛非常激烈。面临1:2落后的局势,小将柳凯悦不急不躁,一分一分去拼抢,现场观众纷纷为这位来自外省的球员加油助威。虽然最后没能逆转,但他的精彩表现赢得了现场所有人的欢呼和掌声。
柳凯悦今年刚满25岁,是苏州一家银行职员。小时候由于体弱被父母送去少体校学习乒乓球,“本意是希望我能强身健体,没想到参加比赛也出了成绩,这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柳凯悦工作之后依然没有放弃打球,只要有空就去球馆来几局。后来代表省乒协参加全国业余球王争霸赛,拿了单打冠军。通过江苏省选拔之后,今年4月,柳凯悦正式开启了人生首次全运之旅。“预赛之前,我一直边上班边训练,现在回想起来那1个多月也是蛮辛苦的。”柳凯悦表示,为了兼顾工作和训练,省乒协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后来,柳凯悦以预赛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拿到决赛入场券,虽然最终获得第四名,但对于首次参加全运会的他来说,这已经是非常难得的成绩。

相比之下,今年61队的张强和56岁的张瑞霞可谓“身经百战”。他们二人都参加过天津全运会,当时的张瑞霞一举拿下团体和单打40-49岁年龄组两枚金牌,张强遗憾止步于16进8。时隔8年,他们两人依然保持初心,坚持比赛,最终双双获得各自年龄组的亚军。
全运会的赛场,从来不只是巅峰的角力,更是热爱的交响。无论老将还是新秀,他们因为热爱乒乓球共赴赛场,每一次挥拍、每一次运球、每一次奔跑,都诠释着热爱的力量。

多措并举 全周期保障备战
江苏队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一流的后勤保障、扎实的运转和科学的集训备战体系,这些都是由省体育主管部门的统筹部署和省乒协的精心组织得以实现。
在选拔阶段,省体育主管部门打破“唯金牌论”,注重全民性和群体性,考察的选手不仅技战术水平高,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昂的参赛热情,最终选出的队员涵盖教师、企业家、退休职工等多个职业,真正体现了“群众赛事群众参与”的特点。
预赛和决赛备战期间,省体育主管部门组织协会开展了两场集训,教练团队针对每位选手的技术弱点制定个性化方案。同时注重心理疏导,帮助74岁选手汪黎清克服大赛紧张,积极调整心态,随后她在女子团体一场比赛中,拿下了关键的一分。另外,在男子团体决赛阶段的小组赛中,江苏选手曹振东不慎受伤,幸好随队队医及时到场处理,帮助他完成比赛。

激发活力 协会改革有成效
江苏东大智能队在本届全运会上的精神面貌和风采,某种程度上也是江苏群众体育深化改革成效的体现。2023年换届后,江苏省乒协以“去行政化、强服务性”为核心,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激活群众体育发展动能。
以江苏省业余球王联赛为例。“爱乒才会赢”江苏省球王争霸赛是省体育总会的品牌赛事之一,受到全省乒乓球运动爱好者的广泛关注。省乒协创新赛事组织模式,以此为切入点在全省举办了13个设区市分站赛+1场总决赛,带动全省开展乒乓球运动,进一步扩大了品牌赛事的影响力,真正做到全民参与。
同时,协会结合国家和省级体育部门“国球三进”工作,相继组织开展了“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国球进校园”等一系列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不断夯实基层乒乓球场地设施建设,丰富乒乓球赛事活动供给,扩大乒乓球项目参与人群。
2024年,江苏省乒乓球运动协会成功获评5A等级。“这是中国乒协对我们工作的认可,也促进了今后社团各项工作的规范开展。”省乒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协会将借助承办全国“业余球王”总决赛、乒超联赛总决赛等顶级赛事,促进业余与专业赛事融合,让更多人享受“国球”运动快乐。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