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建好管好用好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2025-08-15 10:42  来源:中国体育报    
1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要求之一。近年来,江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前期的规划布局到后期的管护运维,全方位发力,让体育健身真正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为千万家庭的幸福生活“加码赋能”。截至2024年底,江苏体育场地总数达36.37万个,总面积3.8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4.46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火爆出圈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其“场场爆满”的原因之一就是江苏健身场地设施的均衡完善,能满足不同人群健身需求,从而培养了大众的健身热情和习惯,一大批人从“体育小白”转变成真正的“体育人口”,使他们愿意走进赛场去观赛,去感受体育的魅力,享受体育的快乐。

  如今,行走在江苏大地,随处可见的健身设施、蓬勃开展的健身活动,正勾勒出一幅全民健身与民生幸福同频共振的生动图景,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满意度显著提升。2024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显示,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指数为79.91,较全国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指数76.43高出3.48,不仅显著高于全国“满意”区间平均水平,更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列第一,成为全国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最高的省份。

  精细管护筑牢基础 器材“健康”有保障

  室外健身器材是群众身边最直接的健身载体,其完好率直接关系群众健身体验和健身安全。作为全国率先配建室外全民健身设施器材的省份,江苏目前共有室外健身设施站点9.3万个、器材62万件。

  因投建与管理主体多元,加之部分设施器材陆续达到使用年限以及损坏得不到及时维修,存在安全隐患。为此,从2021年起江苏在全省部署开展室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管护专项治理行动,对室外健身设施器材进行全面检查,该维修的维修、该更新的更新,并将“室外健身设施抽检完好率”纳入省“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监测统计,持续加大室外公共场所健身设施和器材的管护力度。

  为提升管理质效,方便群众报修,江苏省体育局依托“江苏体育”小程序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全民健身设施管理维护信息平台,并在所有室外健身设施站点公布报修二维码,方便群众发现器材问题时扫码“一键报修”。通过数字化赋能,构建起覆盖江苏省的管护网络,以及从安装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无锡梁溪区为例,该区1013处健身场地、9263件健身器材的管护责任被细化到网格,“扫码报修”成为群众参与管护的便捷途径——市民发现器材故障,扫描器材上的二维码即可提交报修信息,平台管理员即时派单至维修人员,整个过程可查可追溯。这种“群众报修、平台派单、专人维修、工单办结”的闭环机制,让器材维修响应效率大大提高,从而提升了健身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江苏体育”小程序累计受理群众诉求11640条,已处理11444条,完成率98.32%。高效的管护体系,让群众在使用健身器材时更安心。无锡清扬路社区居民王阿姨说:“上次漫步机有点晃,扫码报修后没几天就修好了,现在锻炼心里踏实。”此外,江苏部分社区健身场地设施还安装了智能监控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设施运行的实时监控和无人值守,能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通过视频监控能够实时监测健身器材的使用情况和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可第一时间安排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做好安全保障,赢得了健身群众的一致称赞。”常州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2024年底,江苏各级体育部门累计投入6.71亿元用于室外健身设施器材的管理维护,共维护器材257374件,其中更新器材197701件,维修器材51441件,迁移器材8232件。经第三方抽样检查,2024年底江苏省室外健身设施完好率达91.09%。

  嵌入空间拓展供给  健身“触手可及”

  近年来,江苏体育部门在破解“去哪儿健身”这一难题方面做出的成效十分显著。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群众的健身需求日益增长,健身场地设施的供需矛盾仍然存在。利用城市的“金角银边”、闲置资源,大力推进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成为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面对城市空间资源有限的客观现实,江苏省在规划引领、健全机制、盘活存量、增加供给、促进均衡等方面下足功夫,巧做“空间文章”,将体育场地设施嵌入公园绿地、社区角落、高架桥下等“金角银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健身场地。目前,江苏省建成各类体育公园(广场)总数超过1400个、健身步道超过5万公里,建成群众需求较大的球类运动场地177771个,其中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场地85772个,乒乓球和羽毛球场地78860个,其他球类运动场地13139个。

  南京栖霞区尧新社区通过盘活辖区闲置场地,将小区原有闲置的农贸市场打造成460平方米的百姓健身房,涵盖体育健身、健康服务、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功能。社区邀请的专业教练驻点,引导居民们正确使用专业器材,居民们在这里可以享受“一站式”的健身体验。“以前我健身的第一想法是去外面办卡,由于工作通勤的距离问题,常常最后去不了几次。近两年,我越来越感受到社区提供的便民资源——从健身指导,到养生课堂,甚至于文艺活动,在家门口就能体验这些优质的服务。”尧新社区的常住居民王女士说。无锡江阴市利用15000平方米的老旧厂房改造成“厂多多文体中心”,适合全年龄段人群,辐射周边数十万居民,内部集篮球、游泳、击剑、冰球、网球、羽毛球等10余种体育项目于一体,并聘请10多名国家队、省队退役运动员开展健身指导,年接待人数约24万。镇江润州区利用城区闲置校舍改建小型文体中心,采取室内外场地结合方式布局各类项目设施,设有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棋牌、儿童活动区、健身路径、智慧力量健身、有氧健身等项目,很好地满足了周边社区居民就近就便的健身需求。连云港利用原新浦农场东上渔场废弃鱼塘以及荒草地改造体育休闲广场,实现污染治理与体育空间拓展双赢。淮安淮阴区对古淮河(古黄河)淮海路桥下闲置空间进行合理化改造,建成拥有30个球台的乒乓球场地,形成规模化的健身集聚区,日均接待健身群众超500人次,极大地缓解了周边老旧小区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成为服务群众健身需求的民生工程。

  嵌入式场地设施建设,既盘活了闲置空间,又丰富了健身供给。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江苏省共新增嵌入式球类场地446片,其中足球场58片、篮球场111片、羽毛球场63片、乒乓球场132片、网球场64片、门球场3片、匹克球场14片、壁球场1片。

  民生温度看得见 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健身设施的完善,正悄然改变着江苏百姓的生活方式,成为衡量民生幸福的重要指标。从城市社区到农村乡镇,健身设施带来的民生温度,体现在每一个健身者的笑容里,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中。

  E3 PARK体育公园是南京市争创全国首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重点项目之一,涵盖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育培训、商业配套、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公园建有6片室外网球场、5片室内网球场、6片标准篮球场、3片特色街头篮球场、1片7人制足球场、1片11人制足球场以及健身步道、儿童游乐场、泵道及沙坑等配套附属设施,兼容飞盘、棒球、橄榄球等多种运动。该公园主打普惠性公共服务,每周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时间不少于35小时。据悉,自6月25日线上预约系统开启后,网球场开放场次迅速约满,篮球场、足球场的预约情况同样火爆。网上不少网友表示羡慕嫉妒恨:“江心洲的居民也太幸福了吧!家门口就有这么顶配的体育公园,关键还免费开放。”这种真正贴近群众、普惠性的体育公园在江苏各地随处可见,已成为江苏体育惠民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扬州邗江区,当地体育部门开展了“健身设施进小区”行动,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时,优先规划建设健身场地。在邗江区竹西街道安平社区,一个占地800平方米的健身小广场刚刚建成投入使用,配备篮球架、羽毛球网、健身路径等设施。“我们这个小区是20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以前没有健身设施,想锻炼只能去几公里外的公园。现在小区里有了健身广场,下楼就能锻炼,太方便了。”小区居民王大爷说。

  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和利用,也带动了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蓬勃开展。据了解,江苏省每年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超过1.5万场,涵盖跑步、游泳、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多个项目,如创新打造省市县联动的“魅力江苏 最美体育”系列品牌赛事,举办无锡马拉松、“行走大运河”健步走、沛县“村界杯”农民足球赛、和美乡村篮球赛(村BA)、常熟“村跑”、南通龙舟赛、“泗洪小村棋赛引客来”等群众身边的赛事,参与人数超过千万人次。这些赛事活动大多依托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举办,让更多市民有机会参与其中。在泰州海陵区,每年举办的“邻里运动会”已成为当地的品牌活动。运动会在各社区的健身广场上举办,设置了拔河、跳绳、踢毽子、趣味投篮等简单易行的项目,居民们足不出社区就能参加比赛。“邻里运动会不仅让我们锻炼了身体,还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以前住对门都不认识,现在一起参加比赛,成了好朋友。”海陵区城南街道居民李阿姨说。

  全民健身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场地设施是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保障。经过多年努力,江苏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和农村乡镇“15分钟体育健身圈”覆盖率均超过了97%。从城市的“金角银边”到农村乡镇的广场空地,江苏的全民健身设施正以更加完善的姿态融入百姓生活。这些设施不仅是健身的载体,更是民生温度的体现,它们见证着江苏人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描绘着民生幸福的美好图景。未来,江苏省将继续聚焦群众需求,不断提升健身设施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奋力书写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民生答卷”,持续增强城乡百姓参与健身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孙婷婷 周文龙 刘敏)


标签:
责编: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