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苏超① 激活城市文化 “苏超”这张新名片“新”在哪?
2025-06-30 16:44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讯 如果没有江苏十三座城市的文化内核注入,或许“苏超”仍然只是一项普通的省级业余足球联赛。

而这项“普通”的省级业余足球联赛已成为眼下当之无愧的“顶流”。

球场观赛人数持续上升、各地文旅消费显著增长、文创产品销售火爆、创意段子层出不穷,甚至催生资本市场新风口,“苏超”相关概念股爆发……

根据官方统计,“苏超”第5轮苏州队vs扬州队的比赛在昆山奥体中心举行,现场观众人数达43617人,刷新了“苏超”单场观众人数纪录。而“苏超”场均观赛总人数,已远远超过中超联赛场均2.47万人。

如今,“苏超”已成为球迷的“盛宴”、百姓的“嘉年华”、城市的“欢乐节”。各城市主场上座率爆满,甚至出现线上两轮开票共吸引144万人抢4万多张球票的盛况。“苏超”球票“洛阳纸贵”,折射的是城市文化构建与相关消费拉动的巧妙实践。

最为难得的是,“苏超”营造了不可复制的“主场氛围”。“苏超”的赛场,不仅是球队的主场,也是城市的“主场”。把历史、文化、美食融入城市IP,充满地域特色的元素让每场比赛都成为城市品牌的立体展示。

“数字网络时代,每个城市都有‘出圈’的机会,这次‘苏超’可以称得上江苏13市齐‘出圈’。”不少人说“苏超”是当代人对地域文化的重新发现,江苏省社科院泰州分院文化所所长张永龙十分赞成,“拿泰州主场对南通的比赛来说,开赛前南通相关媒体就梳理了两地的历史文化渊源。两座城市都具有江海文化基因,近代张謇与梅兰芳的交往更是传为佳话。”

“苏超”五轮赛事结束,淮安和扬州的“淮扬菜正统之争”,“阿镇”和“徐兄”通过“家书”历数从西晋就开始的血脉渊源,“阿常”和“锡锡”热情对歌《无所谓》与《阿刁》……都通过足球得到了广泛传播。

苏州一首吴侬软语的《阿连》火了,连云港就将城市宣传片嵌入《阿苏,我一见你就笑》的MV中,视频全网播放量破 5000万次,连带“连云港水晶”搜索量周环比增长210%。事实上,早在1984年,连云港就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备受关注。此次“苏超”的爆火,让这座港口城市再次站在了风口之上。

“苏超”已成为江苏城市文化新名片。以城市为单元,让足球走近百姓;以办赛为抓手,为发展添活力,“苏超”是社会活力的集中释放。

“不管是玩梗、拉歌,还是对诗、写家书,背后都‘大有文化’,这是‘苏超’充满魅力的重要原因,江苏的每一座城市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借由‘苏超’地域文化得到了集中展现,并形成了泼天流量。”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说。

当赛事IP叠加文化效应奏响流量变现,首先获益的是各城市亮眼的经济消费数据。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预测,整个“苏超”赛季将创造超3亿元的综合经济效益。

南京主场对阵无锡,“输了水蜜桃加盐,赢了盐水鸭加糖”,一句宣传语让两地特产瞬时“出圈”,据统计,比赛次日江苏地区“南京盐水鸭”搜索量比上周同期增长74%,盐水鸭菜品套餐的订单量增长58%;“苏超”端午赛期有9万名观众现场观赛,带动主场6个城市的银联异地渠道文旅消费总额增长14.63%;淮安在奥体中心旁打造精美市集,“欢乐龙虾宴”共卖出三万张门票,消费小龙虾103吨;无锡队主场迎战常州队,无锡银联三天文旅消费金额共计5.81亿元,较上周同期上升21%,比赛当天无锡夜间文旅消费共计6086.27万元,较上周日增长31%……

显性的数据有形,隐性的效应无价。“苏超”的火爆能给城市文化的打造与更新带来什么?在“苏超”这个包罗万象的大舞台上,如何让流量更具备可持续性?

苗怀明认为可以利用“苏超”重新审视一下城市的魅力所在、特色何在。众所周知南京三大必游之处:夫子庙、中山陵、总统府,借助“苏超”的出圈可以盘点梳理一下其他的“宝藏地”,球迷们、游客们来到南京,还可以看遍“六朝烟水”、了解“文学之都”,又或者寻觅《红楼梦》的遗迹、追随“诗仙”李白的足迹,“甚至可以与时下同样火热的博物馆结合做一些文化创新,把视野拓宽,以足球为纽带,使赛事真正成为城市文化符号,并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方言、民俗、风物特产、生活方式,把这些文化特色融入赛事、文旅以及更广阔的消费市场,所产生的消费黏性将会释放出意想不到的裂变效应。

一只足球净重420多克,却能作为支点,撬动一座城市“活起来、火起来”。张永龙认为,“苏超”的核心优势就在于它通过足球这一载体,把江苏13市的美景美食、人文历史、地域特色等文旅资源呈现出来,转化成大众消费的公共产品,形成体育赛事引流、文旅消费变现的链条,探索一种新型的城市营销路径。

城市宣传推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持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张永龙强调,要通过“苏超”深入推进文体旅的跨界融合,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苏超”是一次精彩的“以球为媒”的文化叙事,最重要的是,它让所有人看到,也许城市文化的生命力,从来都不在灯光耀眼的精致舞台之上,而在脚下泥土的温度里,值得细思和深耕。中国江苏网记者 黄欢 张浩宇

标签:
责编:张静,仲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