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江苏大力推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各类体育场馆、体育公园(广场)、健身步道、健身路径等设施为群众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了更多便利,有力推动了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建好场地设施还要用好场地设施。随着设施数量的快速增长,如何加强管理、确保其长期有效运行成为各级主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重点工作。
新华报业·新江苏讯 截至2023年底,全省体育场地共计35.57万个,总面积3.69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4.32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体育场地设施既要大力建设,更要精心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内涵价值,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针对少部分地区曾经出现过的场地设施维修不及时、场地利用率不高等现象,江苏各级主管部门多措并举,调研取经后,采取打造智慧平台、定期巡检等手段,已取得显著成效。
建立定期巡检制度。通过专人或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场地设施定期进行巡查,详细记录设施的运行状况,数据包括健身器材的磨损度、场地平整度、照明设备完好程度等。记者在各地采访时了解到,巡查中发现的问题,按照损坏程度进行分类处理,及时维修或更换,受到健身群众广泛好评。
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质效。省体育局推动打造了全省统一的全民健身设施管理维护信息平台,对各类健身设施进行数字化建档,涵盖设施名称、地理位置、配建时间、规格参数等详细信息,并具备设施站点管理、数据统计查询、运维巡检管理等功能。截至目前,全省共有90888个室外健身设施站点、601794件器材的数据信息入库。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平台,管理人员可实时掌握设施的运行状态与使用情况,当地市民可便捷查询周边设施信息并进行使用反馈,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通过视频等线上巡检及时发现健身设施的使用情况,不仅能够实时监测器材的使用情况和安全状况,还能通过数据分析为设施的优化布局与更新提供依据。”南通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南通市部分社区健身广场试点安装了智能监控摄像头与器材传感器,实现对设施运行数据的实时采集与远程监控,以便及时发现故障隐患并安排维修。
畅通群众线上报修渠道。日常使用过程中,健身群众如果发现公共健身器材出现故障,可现场扫描器材上面的二维码进行报修处理。值得一提的是,为方便部分不擅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群体,器材标签上还留了报修电话。接到投诉后,平台会自动生成报修工单并由管理员进行派单,专业维修人员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一旦派单及维修超时,系统会显示超时预警,并以短信方式通知器材所在地的县级体育部门分管领导和管理员,真正实现“投诉有通道、解决有渠道、服务有时限”。截至目前,共收到健身群众线上反映的报修信息9755条,已处理9304条,完成率达95.38%。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健身群众在收获便捷、高效服务之余,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说,“与其说这是在器材上‘贴标签’,不如说是主管部门在‘贴民心’。”
上述举措的实施,使得江苏全民健身设施的投诉率大大降低,健身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目前,全省各地正在推进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新配建的场地设施和信息化运营管理方式都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日常需求,一地方体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健身群众需求的满足,以及体验度的增加,是我们工作好坏的重要衡量指标。”在他看来,器材管理和运营的好坏,甚至比多办一场赛事活动都重要。
面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他希望各级政府部门、社区组织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让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真正成为居民健身的乐园,为建设健康江苏奠定坚实基础。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吕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