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新江苏讯 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深入,老百姓对“身边赛事”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去年以来“村BA”“村界杯”“村跑”的邻里健身热潮席卷全国。日前,记者从江苏省体育局了解到,江苏省第二届社区运动会将于7月-11月开赛。
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新模式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事业发展理念,在江苏省社区运动会得到了充分的贯彻。近年来,江苏体育部门及时了解和顺应群众需求侧变化,加快推进“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让群众感受到了全民健身的健康红利,使群众更具获得感,城市更有温度感。从去年举办的第一届社区运动会的情况来看,江苏体育部门从打造赛事品牌、创新办赛模式、强化赛事延伸等方面着手,有效激发社区全民健身新活力,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从省体育局发布的《江苏省第二届社区运动会竞赛规程总则》来看,本届社区运动会体现便捷性、趣味性、综合性特点,各设区市可依据实际情况,自行开展竞赛项目,总决赛项目为三人篮球、广场舞、健身气功、跳绳,最大程度提高比赛的参与度。
为了鼓励更多人参与,社区运动会的奖项设置和平常赛事有所区别。团体奖方面,设最佳组织奖和优秀组织奖,设区市举办社区运动会20场次及以上,参与人数达5000及以上,获最佳组织奖;举办社区运动会15场次及以上,参与人数达3000及以上,获优秀组织奖;在三人篮球、广场舞、健身气功、跳绳项目总决赛设一、二、三等奖,获比赛前三名的为一等奖,四至八名的为二等奖九至十三名的为三等奖,基本实现奖项全覆盖。
促进社区“陌邻”变“睦邻”
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打通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落脚点。为了充分发挥社区体育赛事在促进群众健康、增进邻里交往、增强社区认同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江苏社区运动会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等新趋势,为群众搭建起身边的竞技场。
作为广大群众家门口的赛场,社区运动会在举办总是会得到居民们的广泛关注。将赛事送到群众身边,使之既易于参与,又便于邻里之间社交融洽,更好地促进群众体育运动的生活化。2023年,第一届社区运动会乒乓球比赛中,记者了解到,当时有一场比赛对阵双方正好是住同一栋楼的两位居民,作为球友能在这样的规范比赛中同台竞技觉得非常的开心。
赛事组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运动会可以提供一个更规范、更多元的互动交流平台,让更多居民通过参与全民健身活动,融洽邻里关系,推动‘陌邻’变‘睦邻’。”
作为推动社区体育发展的基础,社区体育组织具有重要作用。江苏南京打造的“微社区俱乐部”受到关注。“微社区俱乐部”通过在各小区成立体育运动俱乐部,公开推选该小区具有代表性的“运动领头人”,对小区居民进行运动普及和指导。
以南京市建邺区江湾社区著名的“江豚湾湾”酷跑俱乐部为例,该跑团以其独特的社区体育内涵逐渐成为建邺区乃至南京市的一张基层体育社团名片。“江豚湾湾”俱乐部以江湾城社区居民为主体,每天约跑扬子江大道、定期组织跑步沙龙分享会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社区友邻加入,也为社区体育组织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省体育协会,把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社区,发挥‘半径短、时效快’的作用,以‘关键少数’带动‘最大多数’。把他们对体育项目的未知变成已知,从未参与变成开始参与。”
数字赋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
从体育部门“单兵作战”到各方面“联合攻坚”转变,构建上下联动贯通、左右协同推进的基层全民健身工作格局,这是江苏省社区运动会积累出的宝贵经验。江苏体育主管部门还融合各方资源,打造社区运动会服务平台。该平台服务于全省社区运动会相关赛事活动的组织、开展和推广,为城乡社区群众就近参加健身赛事活动提供便利。
据了解,该平台分为政府端、运营端、用户端三大板块。区县体育部门可以通过平台数据分析活动效果,优化组织方案;广大运动爱好者则可以在平台上了解运动会举办情况,接受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在线指导,为更好推动群众体育开展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搭建社区运会平台可以使得体育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更为精准。“通过搭建社区运动会这一赛事平台,摸准群众需求,加大场地设施、赛事活动、科学指导等服务供给,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该负责人说。
此外,江苏不断强化基层全民健身组织和骨干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让群众获取身边健身保障服务的途径更加便捷,形成以社区为核心的服务“同心圆”。体育部门协同社区,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推动“运动健身指导”的方式,普及健康教育,培养居民的健康理念和生活习惯。该负责人表示:“在这次社区运动会中,我们带动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面对面近距离交流互动,实现了精准服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为今后服务群众探索了新思路。”
依托社区运动会让更多人参与到全民健身的队伍中来,该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始终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向而行,深化拓展社区运动会成果,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让体育在凝聚人心、推进城市治理、构建美好宜居家园等方面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