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广告.jpg
改革看病“处方”:多洒汗水少吃药
2024-06-13 10:13: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常州市体育医院,别看它叫“医院”,其实只是市体育医疗科研所的一个门诊部。小归小,这家医院却在全国近百家体育医院中独树一帜、声名鹊起——全国体育、卫健系统已有120多个调研组,前来探究该院打破体卫分离、实现体医融合的创新之举,进而把体卫从“相加”走向“相融”、促进健康江苏和体育强省建设的做法,传播到更多地方。

8年前,从体科所变身医院、从财政全额拨款改为差额拨款,常州市体育医院奋楫改革敢为先,之后融入我国“体医融合”走向“体卫融合”全过程。

科研人放弃财政“金饭碗”,办起全省首家公立体育医院,体卫首度“牵手”

常州是竞技体育强市,拥有两个市办省队。2009年3月单独设置的市体育医疗科研所,有7名事业编制人员,除了从事科研,大家主要为竞技体育运动员提供伤病治疗和康复训练,工作之余,有时间精力免费为亲友做些运动系统伤病咨询和指导。

一来二去,口口相传,体科所名气渐大,不少市民托关系找人,请体科所专家给自己“推拿按摩”。几年下来,慕名求诊者越来越多,这让工作人员犯了难——“我们不是医院,只对内不对外!”尽管他们一再解释,求医的人仍络绎不绝,并吁请他们办医院。

这份期盼,激发了体育人办医热情。2015年初,申请报告递上去,市编办答复——可以依托市体科所成立常州市体育医院,参照一级医疗机构收费,但要变财政全额拨款为差额拨款。经费“缺口”需由经营“自填”,意味着填满了大伙多得、填不满则大伙少挣。

7个人一合计,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同志说“还是你们年轻人闯吧”,商请市体育局另行安置。余下6人,投身体育医疗市场化改革。他们在同意财政全包改半包的承诺书上签名、按手印,作为办院申请附件呈报。递交当天,报告即得到批准。

“娘家”市体育局倾力相助,为他们协调了一笔可8年归还的1200万元借款,用于将2000多平方米科研楼改造为门诊楼,以及招人买设备等。

2016年3月8日,全省首家以运动康复为特色的公立非营利性体育专科医疗机构——常州市体育医院向社会开放。

“小医院”大志向,通过“运动促进健康”挣钱,“体医融合”在常州破题

常州市体育医院曾被央媒誉为“体医融合第一院”。建院之初,该院就凭借“体医合一”的专业认知,自觉地把运动训练当作“处方”开,坚持患者健康第一、医院挣钱第二。由于办院路子正,半年后,他们得以楔入“健康中国”发展战略,成为全国“体医融合”最早一批探索者。

其实,他们只是套用帮助运动员康复的办法来帮助患者。在这个过程中,将心比心,为患者省钱。难道医院不差钱?建院时,加上新招的30人,全院36人仅一年工资就不低于360万元,可财政每年只差补128万元。他们得为一年232万元的工资缺口而忙碌,还不算背负的1200万元巨债。

莫非医院病源稳定?可该院不靠街市,“藏”在常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里面,建院时知晓的人并不多。他们申请在路边竖几块广告牌,可主管部门迟疑不决。“十分理解!”今年6月初,该院院长朱海燕笑着向记者回忆8年前这段往事:“体育科研人员办医,毕竟头一遭,万一办砸了,影响形象啊。”

不挂牌子、不搞广告宣传,那就做口碑市场!36人齐心协力,决定以科普开道、靠专科特色服务打开当地体医融合市场——

开发健康数据模型,“预测”患者和潜在患者,据此设置门诊科室。在体科所原有两个业务科室基础上,重新设置6个门诊科室,即负责颈肩腰腿痛和运动损伤中医治疗的中医骨伤科,负责骨关节术后和运动损伤后康复训练的康复科,以及具有运动医学特色的内科、外科、影像科和检验科等,以区别于综合医院,与其错位发展。

推动健康关口前移,主动承接每年40场的常州市运动健康大讲堂。该院医师和运动健康师轮番到县区宣讲,向群众普及科学健身和运动损伤预防知识,每年听众超3万人次,既防病于未然,又扩大了医院影响力。

慢慢地,市内外运动损伤康复患者来了,颈肩腰腿痛患者来了,安徽、浙江等外省患者也来了。遵循“运动处方”科学训练、坚持流汗,许多人得以丢拐杖、弃轮椅,回归正常生活。到2016年底,该院9个月门诊量达2900人次,营收360万元,盈余不多,刚够弥补工资缺口。建院当年竟然没亏损!这极大鼓舞了全院士气,还让省内外同行看到了“体医融合”的现实模样——

2016年10月,即该院成立7个月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首提“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体医融合”概念就此走向全国。而较早进行非医疗健康干预的常州市体育医院,成为全国最早践行体医融合示范者。

示范者也是引领者。也就在2016年10月,该院联合省市体育局等部门,举办江苏(常州)首届国际运动康复大会。昔日默默无闻的门诊部,一下子站到了世界运动康复舞台中央,展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风采。这一国际运动康复盛会至今已在常州办了7届,成为全省唯一体卫融合学术交流平台。

常州市相关主管部门也加大对该院扶持力度,通知奥体中心等单位,允许医院在其建筑物顶部做发光标识、在路边设置指示牌等。该院终于靠体医融合特色服务站稳了脚跟。

以慢病防治为切入点,据此制定省级干预标准,患者运动康复超8万人次

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常州市体育医院从中找到体医融合点,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运动干预慢性病上,在全省率先成立常州市奥体运动与健康促进中心,构建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不吃药,凭运动干预就能治病?很多慢病患者一开始根本不信。于是该院推出为期3个月的免费干预项目,面向全市招募体验者,让事实说话。

他们从科研经费中挤出费用,对招募来的280名高血压、Ⅱ型糖尿病、高血脂、超重肥胖患者,先体检建档,再开展每周不少于3次的课程训练,包括健走、有氧单车、有氧操、有氧踏板操等。其间让患者全程佩戴心率监控设备,以控制运动强度、防止意外发生。中途,15人因无法坚持而放弃。

“干预有效!”该院副院长刘云清说,3个月后,265名全程参与者的体检报告显示,88.3%参与者的体检指标与运动能力有明显改善。很多人说,他们由此重塑了健康生活方式。

采取奖补方式,扩大干预面。2021年,慢病干预被列入常州市政府十项民生实事,进而全省多地借鉴“常州模式”,加快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进慢病干预。自2017年至今,常州市已有8万多人次慢病患者接受干预,花小钱治已病或未病。

常州市体育局及时总结该院慢病干预经验,并在其操作规程基础上,于2019年制定常州市运动健康指导门诊建设标准,规范全市慢病人群诊疗、测评、宣教和运动指导等干预程序。2020年,省体育局和省卫健委在该院及常州市相关标准基础上,制定全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试点单位建设标准,向全省推广施行。

因常州市体育医院“创标”有功,2021年10月,其下属的常州市奥体运动与健康促进中心,被省体育局破格升级为江苏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并成为省首批示范单位。

“体卫融合”再拓展,呵护23万名青少年脊柱健康,医院与社区“往深里融”

继慢病干预后,常州市体育医院又一项体卫融合工作被列入常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该市连年在预算中列出百万元专项经费作保障——这就是发轫于常州、推广到全省的青少年脊柱健康筛查。

多发于5到18周岁年龄段的脊柱侧弯,是继肥胖、近视之后危害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杀手”。2018年底,常州市体育医院对某区2000余名初中生进行脊柱健康普查,发现姿态异常和脊柱侧弯发病率在20%以上。2019年,他们再对某区1万名学生进行脊柱侧弯筛查,结果更不容乐观。

该院人员先后向常州市体育局、市政府汇报筛查情况,并对不需要手术矫正的学生进行运动干预。2020年,“青少年脊柱健康关爱工程”入选常州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该市拨经费150万元,第三年起增至200万元,并持续至今。常州,成为全省首个开展中小学生脊柱健康公益性普查的设区市。

为不耽误学生上课,该院常年开设周末班、夏令营和冬令营,对出现脊柱侧弯以及耸肩、含胸、塌腰等情况的学生集中强化训练。市体育局还给予每生每疗程1000元补助。

“几年来,院里累计为全市131所学校的23万名学生进行脊柱侧弯筛查,其中接诊接治6000余人,有效干预率88%以上。目前,全市青少年脊柱侧弯发病率和重症侧弯发生率处于全省较低水平。”该院副院长鲍小亚介绍。

创新不停歇。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李芳告诉记者,2021年7月,国务院提出“体卫融合”新要求后,常州市体育医院及时打造体医融合升级版,率先将体卫融合服务及机构向基层延伸,提高乡村、社区健康服务质量。

依托市体育医院,常州市钟楼区五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全省首家运动健康指导门诊,将慢病运动干预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实施常态化管理。服务中心还推动成立“糖友会”“高友会”“胖友会”,加强慢病患者自我教育和管理。

“体卫融合不能局限在医院,最终要在基层和群众中落地生根。”常州市体育局副局长陆慧琦说,像五星街道这样的运动健康指导门诊,全市有5个,另有3个镇和街道运动健康实践基地。市体育医院还跨界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基层体卫融合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去年,国家体育总局和科技部公布首批国家体育科普基地名单,该院名列其中。

“尽管江苏体卫融合走在全国前列,但少数地方仍存在‘重医轻防’‘体卫分离’现象。”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基层卫生健康处处长姜仑表示,今年要推进全省100个基层慢病运动健康试点单位,像常州市五星街道那样,将慢病干预纳入家庭医生签约包,提供“检测—评估—指导—锻炼”一站式健康服务,让“医疗干预”和“运动干预”有效融合,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记者 林 培)

标签:
责编:张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