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建设者正在为北京冬奥会筹办贡献着智慧和汗水,他们的故事也将为北京冬奥会筹办写下动人的篇章
曾经的延庆小海陀山,不通水、不通电,上下山都异常艰难。北京冬奥建设者踏勘拓荒,用4年多创造出奇迹——两座冬奥场馆拔地而起,一片绿色山林呈现眼前,建设者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攻克了一道道“关卡”。
冬奥建设中“从0到1”的突破有很多。北京赛区为实现国家游泳中心由水向冰的转换,专家团队进行了上百次论证、试验;延庆赛区生态修复与冬奥建设同步推进,珍稀树种实现迁地保护;张家口赛区冬季较长,每年只有8个月左右的施工期,建设者们加班加点,分秒必争……
以不畏艰险的精神迎接挑战,建设者啃下了工程中一个个“硬骨头”。延庆赛区选址阶段,上山几乎无路可走,专家团队冒着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进行了上百次的攀爬勘测,最终绘制出路线图、规划图。为了在张家口赛区新建、迁建气象站、测风站,气象团队要从天亮忙到天黑,冬天手脚冻得麻木,午饭是冻硬的面包,但看到一个个气象数据成功传回,为冬奥办赛提供支持,建设者“身上冷,但是心里热乎!”
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实现技术突破,建设者在点点滴滴的工作中体现着工匠精神。国家速滑馆将成为世界首个使用新型二氧化碳制冷剂的冬奥场馆,1.2万平方米的冰面被划分为9个区域,冰面铺设中的“高科技”可以实现分区域、分标准制冰。国家游泳中心在改造过程中增加了数百个智能控制点,强大的智慧网络能够并行处理至少30个场馆管理任务,成为智慧场馆建设的有益探索,也为场馆的可持续利用开辟出更广阔的天地。
“有难处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是冬奥建设者常挂在嘴边的话。创造一流工程质量,研发一流技术装备,制定一流工作标准……他们默默扛起肩上责任,用拼搏奋斗的身影拼出冬奥筹办的生动图景,为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盛会筑牢根基。
冬奥建设者正在为北京冬奥会筹办贡献着智慧和汗水,他们的故事也将为北京冬奥会筹办写下动人的篇章。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10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