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山东烟台招远市金岭镇大户陈家村,灯光球场被欢呼声浪环绕。随着终场哨响,河北队球员将篮球抛向空中,看台上荧光棒汇成流动的星河,大地流彩·2025年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北部赛区在此落幕。这个仅1300人的胶东小山村,7天43场球赛引来了日均5000人次客流,篮球弹跳声正奏响乡村振兴的新节拍。
赛场内外的热乎气儿
开幕式上,胶东大秧歌的红绸还没舞尽,67岁的周福贵已经挤到了内场栏杆边。这位金岭镇东店村的老球迷攥着刚买的甜瓜,指节因常年握球磨出硬茧:“年轻时在村里土场打球,鞋底子磨穿五双,现在塑胶场地跑着不硌脚,要是能返老还童,我高低得投俩三分!”他身边,来自黑龙江的球迷王磊举着手机录像,镜头里既有赛场上的激烈对抗,也有儿子举着“篮球糖画”咧嘴笑的模样:“提前三天来的,先带娃去了蓬莱阁,昨天摘了齐山蜜薯,这趟值了!”
赛场边的民俗街上,59岁的刘桂兰正给招远粉丝浇麻酱,铁桶里的冰块化了又添:“从早到晚没歇脚,昨天卖了三百多碗,比平时一个月挣得还多。”隔壁的剪纸摊前,72岁的吕奶奶正剪“扣篮图”,红纸在她手里转得飞快:“城里年轻人就爱这乡土气,昨天光小窗花就卖了九十多份。”村里的民宿老板陈建军更忙,手机响个不停:“七间房全满了,连阁楼都加了床,客人还催着问十月总决赛能不能预订。”
场边的临时观赛区,几个穿校服的孩子正用粉笔画战术板,12岁的陈诺是村里小学篮球队的队长,他指着山东招远队的战术配合图说:“叔叔们的挡拆太帅了,我记下来明天教队友。”他身后,几位大妈正跟着赛场广播的节奏跳广场舞,领头的张婶笑着说:“以前傍晚就凑堆拉家常,现在看球、跳舞两不误,村里比过年还热闹。”赛场入口的志愿服务站里,志愿者小林正给游客发手绘地图:“这几天光地图就发了两千多张,不少人特意问周边的采摘园和古村落,说要把招远玩个遍。”
来自北京的球迷赵齐带着全家来观赛,他刚在特产区买了两箱烟台苹果:“听说这儿的苹果甜度高,特意多买一箱回去给亲戚尝尝。刚才还跟果农聊了聊,他们说现在通过电商能卖到全国各地,真是不简单。”不远处,几位摄影爱好者正架着相机拍摄村里的老建筑,大家纷纷说道:“这村子既有现代赛场的活力,又有老胶东的韵味,拍出来的照片肯定受欢迎。”
长远账算得透亮
“开赛第一天,600个车位就满了,后来引导到邻村临时场地。”大户陈家村合作社的工作人员说道。据了解,赛前村两委曾讨论收停车费,最后村支书拍板:“咱要的是人气,不是仨瓜俩枣。”这个决定起初让村民犯嘀咕,直到看到村口超市矿泉水日销翻十倍,卖烟台苹果的摊位排起长队,大家才品出味儿来。
其实这不是村里第一次“办大事”。“从三月起,招远就办了不少比赛。”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李淑敏指着球场边的楼,“这些是运动员宿舍,平时搞研学,赛事时能住人。”为了让热度不散,招远市把7700多家网店拧成一股绳,“烟台苹果·招远味道”“齐山蜜薯”借着赛事火出圈,粉丝非遗工坊、黄金文化体验也成了游客必去地,光比赛期间就销了1万公斤蜜薯。
村里的陈大爷见证了这些年的变化:“以前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小孩。自从开始办赛事,不少年轻人回来了,开民宿、搞餐饮,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李淑敏补充道:“我们还打算借着这股劲儿,把村里的老油坊、老醋坊重新修整一下,让游客能体验传统工艺,这样就能留住更多人。”
比赛落幕时,晋级球队的球员们在老槐树下合影,村民们已经开始收拾摊位准备次日的“赛后集”。周福贵凑过去摸了摸冠军奖杯,乐呵呵地说:“有比赛你们还要来,到时候给你们当拉拉队!”夜色里,路灯下还有游客挑特产,孩子们追着篮球跑过石板路,这个因篮球沸腾的小山村,正把赛事的热乎气儿,变成乡村振兴的长久温度。正如村民们说的:“一场比赛带来的不只是热闹,更是让乡村焕发新生的机会,我们得好好把握住。” (记者 轧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