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夏天台盘“村BA”到今年夏天三宝侗寨“村超”,如火如荼的乡村体育运动让贵州火爆出圈,除了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和榕江两个人口总量不足50万人的民族聚居县吸引了全球上百亿网络流量,还大大改变了两县乡村的面貌。“村BA”“村超”缘何火爆,其背后的密码与规律是什么?如何认识乡村体育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作用?两个县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地区乡村振兴有何启示?从更长远视角看,“村BA”和“村超”要持续发展,如何保持住火热势头并进一步完善提高呢?“村BA”“村超”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带来许多的启示。
乡村居民才是乡村全面振兴和文化发展的真正主角
中国乡村社会一直都是一个基于血缘、亲缘、地缘、业缘所形成的一个生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伴随城市化浪潮加速了这个共同体的衰落和解体。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美丽乡村建设到新时代实现全面小康后开启的乡村振兴战略,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实现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发展。
近期爆火的“村BA”“村超”不断破圈,迅速形成一股全网追赶的“潮流”,这一文化现象体现出来的巨大能量和精神风采,让我们更清晰地读出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深层规律和内在动力。根本上看,成为一个“超级现象”具有偶然性但更具有必然性。
首先,篮球足球普及和体育运动传统成就了贵州今日爆火的“村BA”“村超”。不论台江还是榕江,篮球足球运动都有悠久传统,台江台盘村年度篮球赛自1936年至今从未中断,1100多名村民中有2/3的人喜欢打篮球;榕江县的足球文化始于20世纪40年代,全县拥有标准足球场14个,全部向社会开放,38.5万人中有5万人会踢足球,在2021年还被确立为国家县域足球典型县。无疑这些运动传统的普及积累,成就了今天火爆的赛事影响力。
其次,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支撑与内生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工程,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并进,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的灵魂与原动力是乡村文化再生产,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起点是传承利用好乡村文化资源,以新的文化意识统领传统文明现代转型,包括乡村传统艺术、民俗礼节、宗教信仰、节庆习俗、民间约定、家训家风等,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乡风文明塑造、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村民增收和乡村社会和谐统一的整体目标。但很长时期内供给型政策主导的乡村文化建设成效打了折扣,主要归因于乡村居民参与度较低、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移植注入要素与乡土文化传统融合度不高等,都制约了乡村文化建设成效。
再次,“村BA”“村超”集中凸显了草根性、乡土味、纯粹性品格。作为现代运动形式的篮球足球,成了贵州乡村社会撬动乡村振兴和文化建设的触媒载体,体育活动的单纯快乐和全民参与赋予了运动丰富的价值。整个赛事活动坚持了纯粹民间底色和乡村特色,如今的赛事虽然从乡村自发娱乐运动成为国家级全民运动赛事,但运动主角始终是乡村居民,无论是队伍组织、赛事发起、赛程安排、晋级规则、奖励激励、节目表演等均是群众组织决定,乡村居民创造性得到充分尊重,内在动力活力获得释放发掘。
正是借助乡村居民普遍欢迎的运动形式,不论四乡八里的邻村居民还是慕名而来的外来观赛人群,共同享受了快乐运动中的心理满足和情感交流,不知不觉中交换了信息和能量,更新了乡村文化观念,塑造着自信开放的居民精神面貌,乡村体育已经成为重塑乡风文明的新载体和新乐园。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被激发,也提高了村民参与意识,带来了村庄硬件改造、公共文化服务的完善与村庄治理、乡风文明建设、村民素质提升相互配合,同步推进。
显然,乡村体育活动全民狂欢盛景带来的不仅是快乐精神释放、幸福生活演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展示,更是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乡村振兴活力缩影,是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发展实践的生动图景。
乡村体育活动就是乡村振兴的超级能量载体
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中,节庆活动和现代会展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本身也是一种现代服务业业态,往往能够发挥汇集人流、活跃消费经济、行销区域品牌、扩大文化影响力等功能,举办赛事活动能够实现文化、体育、经济、商业等复合价值而备受青睐。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在内的全面振兴。如何看待包括体育在内的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作用?现阶段来看,“村BA”“村超”虽然是一种群众性体育活动,是备受在地群众欢迎的全民健身运动,但也发挥出了“体育+”的多重功能,正成为带动县域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超级能量平台。
首先,乡村振兴发展中始终尊重村民的创造性和主体地位,用好公益性体育活动载体可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台江和榕江政府部门始终坚持“村超”和“村BA”以村民为主角,尊重群众的创造性,政府则为体育赛事活动做好赛事服务和公共安全等保障工作,很好地把握了村民主体与政府扶持间关系,不论赛事活动多么热烈火爆,保持乡村体育活动的公益属性,不追求群众体育活动本身的商业价值,恰恰是这种定力和判断成就了这两个乡村体育赛事的群众性、草根性和乡土味,没有门槛的赛事给了运动场上参赛角色、周边群众与外来游客一样的幸福情感和共同的狂欢体验,这场全民运动盛会是给每一位参与者提供的盛大舞台。同样,全国其他地区也有特色多样化的发展。比如晋江素有“篮球之乡”美誉,100多年来,晋江篮球运动从萌芽成长到蓬勃发展,加上近20年以来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和普及,篮球运动早已融入晋江人的生命当中,扎根内心深处。早在“村BA”成为网络热词之前,晋江的民间篮球赛事就已蓬勃发展。如今,晋江全市篮球人口超100万,“家家有篮球、村村有球场、天天看比赛”,成为晋江篮球运动发展的真实写照。晋江每年举办篮球赛超1000场次,国家级裁判来晋吹哨超百次。篮球运动的普及蕴含了“敢拼才能赢”的晋江精神。
其次,注重发挥体育运动活动载体价值实现乡村文化新创造。坚持“村超”“村BA”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公益本色,并不是拒绝商业和经济,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体育活动载体的带动价值。乡村社会的核心是人,乡村文化是乡村社区的根与魂。贵州作为全国民族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蕴藏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更好地展示传播和现代转化,如何连接好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激活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中推动创新发展,这些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课题终于在乡村篮球足球运动中实现完美演绎。赛事举办中热场、啦啦队所开展的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苗族芦笙舞等民族歌舞表演,本身就与体育活动融为一体,也是自觉参与的各族群众展现文化自信与精神面貌的舞台,民族文化传统与时下流行文化、地方符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更是传统文化资源的时代化、时尚化转化呈现。乡村体育活动不仅满足了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也为在地居民提供了创造表现的舞台,让群众体会到了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生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新动能。
再次,注重“体育+”融合溢出功能赋能县域经济发展。群众性乡村体育活动因高人气很容易汇聚大量人流,增加对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的支出。据不完全统计,5月13日以来,榕江住宿业营业收入达3714.8万元,同比增长172.6%,到7月23日,榕江吸引游客25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39亿元。因此,管理部门要主动谋划,发挥体育赛事活动链条长、溢出功能强大的优势,持续放大赛事效应,实现赛事资源与农业产业、文化旅游、特色文化产业、民族服装服饰、特色美食住宿等资源有效对接融合,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特色之路。
乡村体育“破圈”爆火的反思展望
相比于东部地区,台江和榕江各方面条件都很一般。榕江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在仍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超”“村BA”受到全社会乃至媒体界的持续关注,成为当下最抢眼的“文化现象”,但若着眼于从网络顶流转变成持续性的产业样态,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
首先,要处理好群众性体育活动与大众体育产业的关系。一方面,乡村体育是一种典型的群众体育活动,烟火气、乡土味、公益性是它的生命力所在,是国家开展全民体育健身运动事业的组成部分,关系到未来的民族复兴事业,现阶段依然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优化体育健身场所的布局网络,是真正的“文化民生”重要内容。以晋江为例,除大型场馆建设外,市财政每年还投入500万元新建一批基层体育设施,其中篮球场是最受镇村欢迎的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篮球场地1694个,数量居全国县域第一。同时,支持引导群众赛事。目前已形成乡村、企业、校园等全面发展的群众赛事体系,每天最多赛事近百场。晋江基层村级篮球赛事是群众最受欢迎的篮球赛事,已连续举办15届,球队从首届16支发展至最高51支参与,乡村篮球赛事已成为晋江篮球的一张金名片。另一方面,也需要提升发展水平,努力培育探索群众体育发展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体育活动质量,把普及性、公益性群众体育活动与专业化、市场化经营性体育产业项目相结合,相互促进中提高办赛专业化、市场化水平,为建设体育强国奠定牢固基础。
其次,平衡好政府部门、市场主体、群众主体之间的关系。不能喧宾夺主、先入为主,代替乡村居民主体改变群众性体育活动公益性属性本位,但可以系统性统筹谋划,更好地发挥赛事载体的带动价值,规划好餐饮美食、特色民宿、传统节庆、乡土文创(民族手工艺)、乡村旅游等业态培育,通过乡村建设群体主体性能量释放,彻底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共同富裕目标。乡村发展振兴需要多方合力,乡村居民是发展主力,政府支持是关键引力,企业参与是市场动力,社会帮扶是外在助力,需要构建一个合作共赢的机制和平台,寻求合力推动乡村发展振兴。
再次,城乡链接中实现城乡互动共享发展。作为两种文化空间,乡村发展振兴可以作为城市的涵养区与拓展区,乡村世界成为城市人群情感消费和休闲旅游的生命原乡,现代城市人精神疗愈的情感抚慰去处。同时,乡村发展需要搭建沟通城乡的通道与平台,让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文化流等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实现城乡共享、共融、共存发展。而且,乡村社会人群也必须紧跟信息文明发展的潮流,利用好新技术、新媒体、新载体平台,更有效地传播在地乡村文化、输出特色农产,扩散乡村形象品牌、激发文化再生产活力,从而汇聚人群动能,赋能“新农人”把各类资源向乡村引流。“村超”“村BA”不断破圈成为“现象级”网络顶流,与地方政府培育“网红”达人,把新媒体与数字化手段嵌入乡村文化振兴,持续开展“村BA”、乡村文化网络直播等方式密不可分,网络化宣传与营销不仅传播了在地民族特色文化,也向市场输出了当地的特色产业产品。数字技术的进步给乡村振兴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发展空间,也是破除传统条件下“信息孤岛” 效应与“数字鸿沟”格局的有利条件。
总之,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任务,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必须寻求包含乡村体育活动在内的文化活动、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中高质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作者:高宏存 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