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体育界引发了巨大反响,掀起了学习贯彻《意见》的高潮。4月12日举行的2022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对于《意见》重点内容、相关工作进行了再解读、再部署,并回答了外界普遍关心的两大关键问题。
问题一:什么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要明确“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首先要讲清楚什么是“公共服务体系”。会议指出,去年,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就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出要求,主要涵盖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和文体服务保障9大领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属于文体服务保障领域。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两大类。其中,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社会力量提供的普惠性公共服务要力求实现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这种非基本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民更高层次需求、保障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所必需但市场自发供给不足的公共服务,政府通过支持公益性社会机构或市场主体,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使大多数公民可以承受价格付费享有。此外,为满足公民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服务需求,一些完全由市场供给、居民付费享有的生活服务,可以作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政府主要负责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导生活服务与公共服务有机衔接,让生活服务为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探索方向、拓展空间、积蓄能量。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就是为群众提供更便捷的健身设施、更丰富的赛事活动、更科学的健身指导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使公共服务体系更契合时代要求,满足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会议强调,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两个一百年”交汇之际,从“两个大局”出发提出的推进体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群体战线要提高政治站位,站在“两个维护”的高度,站在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高度,站在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高度,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问题二: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工作、基础性工作有哪些?
任何一项工作都有重点工作、基础性工作,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也不例外,会议提出了六方面的重点、基础性工作。
首先是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体育总局各部门、各单位、各地方要细化完善落实《意见》的配套政策和制度措施,制订工作计划、工作台账,明确工作任务、责任部门及完成时限,形成工作合力。把安全管理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坚持不懈抓好疫情防控等安全工作。推动更多竞技体育成果全民共享是《意见》的一大亮点,也是民之所盼。体育总局各部门、各地要按照《意见》要求,将包括体校体育设施等资源向社会开放,促进单项体育协会把运动项目普及作为根本任务,国家队、省队运动员进校园、进社区开展健身指导等要求细化、具体化、制度化,推动更多竞技体育成果全民共享。
第二是打造更便捷健身设施。总局各部门、各地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住建、自然资源、教育等部门的协同,聚焦老城区和人口密集地方健身设施缺乏的痛点,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间和完善户外运动配套设施,推动健身设施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土地资金等资源向“举步可及”的健身设施倾斜。老城区要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增加社区健身场地设施,新建居住区要按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纳入施工图纸审查,体育部门要积极参与验收,负责落实健身设施的后续管理使用。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加快构建多层级健身设施网络和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
第三是开展更丰富赛事活动。建立专业赛事、职业赛事、群众赛事相结合相促进的多层次多样化的赛事活动体系,建立以贴近群众的社区运动会为基础,以全民健身大会、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为牵引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建立“三大球”新型竞赛体系和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带来的巨大挑战,探索创新赛事活动举办方式,推动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开展,让“疫情虽还在,赛事不中断”成为常态。建立运动安全分级管控体系、分类制定办赛安全标准,落实安全责任。
第四是建立更健全全民健身组织。加强对体育社会组织的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将运动项目的推广普及作为对单项体育协会的主要评价指标。大力开展体育社会组织、健身场地设施、体育健身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四进社区”活动。每个社区至少要配备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育一批融入社区的基层体育俱乐部和运动项目协会。优先解决“一老一少”就近就便参与健身活动问题。推动完善以各级体育总会为枢纽,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第五是促进群众更科学健身。当前,人民群众对如何“健好身”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科学健身指导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从制度标准、人才队伍、健身方法等方面完善提升。各地要积极组织支持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国民体质监测站点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倡导“运动是良医”理念,探索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抓紧修订《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推动建立面向全社会的运动水平等级制度,完善全民健身教练员和裁判员评价体系、群众体育教练员职称评审标准,推动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教练员职业发展贯通,研究完善《全民健身指南》,制订实施运动促进健康行动计划,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
第六是营造更广泛参与全民健身的社会氛围。综合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多种平台,开辟关于体育健身和健康的专题、专栏、频道。通过制作播放全民健身公益广告、编发文字读物、组织开展宣讲等手段,多渠道、多方式广泛宣传工作部署、典型经验。要围绕“全民”做文章,以贯彻落实《意见》为契机,推动落实全龄友好理念、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塑造人人关心支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人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