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优化体育公园运营模式,鼓励第三方企业化运营。对于政府投资新建的体育公园,鼓励委托第三方运营管理,向公众免费开放。各地可探索将现有的体育公园转交给第三方运营,提高运营管理效率。鼓励体育企业依法对体育公园中的足球、篮球、网球、排球、乒乓球、轮滑、冰雪等场地设施进行微利经营。
今年5月,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全民健身器材专业委员会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体育金融研究中心合作发布的《2021体育公园研究报告》中就有许多政府交由体育公司运营的案例。如江苏省盐城市政府将体育公园交由当地体育公司运营,为市民提供青少年培训、成人业余联赛等体育服务,盐城的盐龙体育公园就是由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旗下的江苏苏体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服务于盐都区70万市民;北京海淀区逸成体育公园建成后,当地街道办引入社会第三方负责场地运营管理,篮球场、网球场、足球场在非公益时段收费使用,场地费用用于整体公园运营维护;北京常营体育公园的公园区及室外篮球场等免费对外开放,其余场地交由第三方公司运营,运营公司负责提供各类体育培训、团建服务,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和其他自有品牌赛事。
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质量,而体育公园的社会效益不仅依靠建设,更依赖于建成后的运营。为了避免体育设施无人维护的问题,《意见》指出各地要将体育公园内已建成的体育设施纳入市政公共设施养护管理,明确资金安排,这对地方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
位于浙江安吉的营盘山体育公园由长乐社区建设,该公园兼具公园和景区的属性。据长乐社区居委会委员孙君介绍,公园建设与维护不仅前期投入大,后期运营维护成本一年至少也要数十万元,对社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资金。为此,他们探索与第三方公司合作的模式,把公园当成景区来打造和运营,社区不仅能节省维护成本,还能壮大集体经济。“既满足了大众对公园的需要,又能在经济上反哺集体经济,后续还能不断改造升级,让公园紧跟时代步伐。”孙君说。
通过社会资本直接参与场地管理与日常运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空间“托管”,不但破除了体育社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更减轻了政府承担体育公共服务的资金、规划和人员压力。《意见》出台前,体育公园的建设与运营主要由各地政府牵头负责。但受财力与精力所限,不少地区既有资金压力,又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开展运营,对于有效利用社会资本、充分发挥体育公园的社会服务功能产生影响。
现在,随着体育公园硬件改造升级,专业化的运营团队,解决了原有管理上的痛点。《意见》鼓励委托第三方运营管理,允许微利经营,以提高体育公园运营效率。体育企业可以在规划建设阶段与政府共同探索场地租赁、社区俱乐部等多元运营模式,使得体育公园真正服务于全民健身,共创政府、企业、大众“三赢”局面。